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行為金融學在管理中日趨重要

鉅亨網新聞中心


行為金融學是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西方金融界,特別是資產管理行業,開始盛行的一門以研究投資者行為來輔助投資決定的學科。目前西方許多從事投資的專業人士都認為行為金融學可以對現代組合理論起很好的補充作用,但還不能完全代替現代組合理論。因此,在西方資產管理業,行為金融學已越來越普遍地為基金經理和投資分析師作為其投資管理運作中的一個重要工具。

簡單地講,行為金融學是一門將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傳統理論結合在一起的學科。該學科的主要目的是對人類在處理經濟事務中為什么往往不能夠冷靜、客觀和理性地做出決定的原因作出解釋和尋找答案。

行為金融學并不是依靠使用數學模式來分析和解釋人類的金融行為。行為金融學的原理主要是基于對人類內心傾向的研究而做出結論。比如,雖然意識到投資者經常對自己的投資能力過分地持有信心,但這種意識并不能幫助行為金融學家來判定對某一個特定的資產類別的估值(或某一個確定的股市)是過高還是過低。

大部分典型的證券估值和宏觀經濟模式,不管是否確切地對現實進行反映和分析,都是基于一個假設,即投資者純粹都是最理性的投資決策人。因此,這些模式的缺陷就在于他們所基于的這一假設完全是一種虛擬,與實際不符的虛擬。行為金融學就沒有過分依賴于這一不確切的假設。但是相反的,行為金融學卻很難對人類的投資行為作出精確的歸納模式。


最近幾年來,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人員開始大量地使用核磁共振技術(MRI)來針對投資者們對投資獲利、虧損、達到了預期目的或感到吃驚等種種不同情況的神經上的反應進行圖解。這一研究被稱為“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該研究顯示,人體大腦中對投資結果的反應同一個吸毒上癮的患者獲得毒品和賭博人贏賭時的反應類似。這一學科還吸取了生物學上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對人類中一些直觀反應和推斷行為往往能夠幫助人們避免災禍,從而在人類的生存上起關鍵的作用做出了解釋。而這種直觀地反應和推斷本能又往往導致人們在投資上做出非理性的決定!

目前,行為金融學仍然缺少一套統一的理論,將人類的行為同大腦的活動觀察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以對人類的經濟行為作出解釋,并可用于對投資上應采取的行動或創造獲利的投資交易機會進行模式規范。

實際上,西方的許多共同基金管理公司都在其投資策略中實施和貫徹不同程度的行為金融學的原理。但美國著名的《投資雜志》2008年對基金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卻發現,行為金融學的使用并沒有使這些基金管理人在調查的時期中獲得超乎尋常的投資回報。但是,價值投資理念的核心就是建立在行為金融學的原理之上的。在很難說服投資者堅持投資的股市劇烈波動時期,使用以價值為基準的投資或反向投資的投資運作本身就需要有極堅強的意志。

投資者們從行為金融學中可以了解到他們在熊市和股市的情況下都很容易做出過激的反應的事實。根據行為金融學的分析,堅持集中于長期投資策略的最好方法,是精密地制作出一個合理的投資決策,包括投資者本人投資回報的要求、風險承受度和投資產品上的限制等。這一投資決策在股市風平浪靜和暴風驟雨的情況下,都可以成為客觀指導投資者堅持既定投資方針的最重要航標。

對基金經理來說,行為金融學可以提供什么有價值的信息呢?首先,基金經理應該考慮要在其組合中保持一定的流動性,限制組合的杠桿化,并在預測可能出現的市場危機時保留足夠可回旋余地。如果投資者非理性的行為可以為股市造成錯誤的估值,那么在情況有所好轉之前可能要有相當長的時間里這種非理性的行為和所造成的影響才會逐漸消失。第二,即便是基于嚴謹的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不十分成功,基金經理們也應進一步加強其現在的投資策略以避免羊群效應、過激反應,過分逃避風險以及其他會影響他們做出有效投資決定的本能反應。比如, 由具有不同經驗的人組成的投資委員會就可以產生不同的、新鮮的投資想法,以盡量減少整個委員會想法雷同的趨勢。預先制定出如何衡量監視和控制一些本能行為上的自然傾向的程序也會進一步改善投資決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