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告訴你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走勢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2-25 19:09
本文作者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副教務長 許斌
根據世界銀行的分類,2010年開始,中國已經是一個高中等收入國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7500美元。中國比較幸運,抓住了世界經濟黃金十五年,下一次黃金十五年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2015年的中國經濟,總體來說是不確定性比較大的一年。制造業增長放緩明顯,但放緩速度究竟如何難以判斷;服務業有一些亮點,比如互聯網創業熱潮,但其對增長的貢獻度尚難以評估;而在金融領域,2015年可以說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在2015年的基礎上,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走勢又將是如何?
GDP增速:6.5%增速目標的背后
2015年的中國經濟在決策層次上可謂暗潮洶涌、層巒疊嶂,這使得對未來經濟走勢的判斷存在很大的變數。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五”規劃建議說明中明確表示,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增速不低於6.5%,對未來經濟前景的判斷才有了一個基點。可以預料,今後五年保增長會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
經濟學界很多人覺得6.5%的增速有點高,2016年也許可以達到,但后面四年還要保持6.5%可能超出了中國的潛在增長能力。
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增速不低於6.5%是個硬指標
增長率不能低於6.5%,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十八大報告中提出“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要達到十年翻番,年均增長率必須達到7.18%。2010年至2015年的年均增長率約為7.78%,所以從2015年至2020年,增速必須達到年均6.58%才能實現這個目標。由此看來6.5%是一個硬指標,政府在這一點上很堅決,這跟它對老百姓的承諾是有關係的。
政府堅持保增長和促改革雙管齊下,但這兩個方面可能會互為制約。為了保增長,促改革就可能打折扣。
供給側改革: 力度尚不明確,金融改革成突破口
6.5%的GDP增長目標讓原本不確定的中國政策取向基本上一錘定音,不論好壞,對中國經濟前景的判斷變得明確了。據此判斷,后面五年中國在需求側的刺激還是不會弱的,會有進一步降低準備金率、降低利率的貨幣刺激,也會有擴大水利、鐵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刺激,其力度應該不會比2015年小,否則增速難以達標。
當然,國家也會兼顧中長期的改革目標,即供給側改革,在這方面也是想花大力氣的。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不會放棄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而是希望通過搞混合所有制經濟,把民營經濟的活力引到國有經濟中來。所以,中國想走的是一條折中的路,而很多經濟學家覺得這條路會很難走。國企的改革路徑不明確,既想加強市場化,又不能走得太遠,結果只能是某種妥協。
人民幣被納入SDR貨幣籃子將倒逼中國的金融改革,這跟中國入世的意義是一樣的。當改革在國內遇到阻力時,對國際的承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來自國內的改革阻力。因此今後幾年中國金融市場將會更加市場化,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步伐也會加快。
金融改革是今後幾年供給側改革的重頭戲。國企改革舉步維艱,而金融改革的路徑是比較明確的。然而金融市場開放度的提高會使金融風險上升,一旦跨境金融交易的口子打開,資本更自由地進出,即便有監管,也將大大提升金融風險。所以,金融要改革,風險控制能力一定要跟上去,在這方面,中國是欠缺經驗的。
股市:大起大落情理之中,不必太悲觀
2015年的股市大起大落,表面看比較出人意料,但實際上是在情理之中。因為一旦實體經濟不好,就會有放松銀根的政策,會出現降低準備金率、降低利率的行為,以此增加流動性。政府的本意是讓這些錢流到實體經濟中去,但因為實體經濟情況不好,錢反而都流進了股市。而允許借錢炒股的口子一開,杠桿工具被過度使用,導致股市一路沖到5000多點。
股市走得太快,背離了基本面,又抽了實體經濟的血,其下跌便不可避免。股市快速下跌讓政府擔心會產生系統性風險,進而造成社會動盪,於是出臺了一些頗為鋒利的對策,由此市場預期出現反轉,股市出現踩踏現象,一路狂瀉。
2015年的中國股市大起大落
對后面幾年的資本市場不必太悲觀。從資金層面上看,如果經濟增速要達到6.5%以上,需求側刺激將不可避免。在需求側刺激實施后,流動性必定會增加,其中很大部分會沖擊資本市場,要么是房地產市場,要么是股票市場。
從深層次來看,政府是想讓資本市場在資本設定中起到更多的積極作用。人民幣入籃后,中國會創造條件讓更多外國資本來購買中國的股票和其他金融產品。所以,政府會積極推動人民幣金融產品的開發並推向國際市場。
和人民幣入籃一樣,A股指數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也是可以預期的大概率事件。一旦A股指數被納入到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對A股的需求會得到提振,原來只是中國人自己玩A股,將來可能出現里應外合的局面,會產生放大效應。當然股市終究不能偏離基本面太多太久,所以供給側改革才是治本之道。
跨境資本動向:金融資本外流迅猛,跨國公司依然看好中國
2015年,國際金融投資者對中國的態度雖有分歧,但看空居多。尤其是八九月份以后,看空勢力抬頭,因為中國政府對股市的干預被認為是不成功的,接著人民幣的貶值又被解讀為中國實體經濟可能比預料的還要差。所以,國際金融投資界對中國的看空聲音一路高漲。但實際上,人民幣貶值並非意在刺激出口,而是央行在人民幣國際博弈中的一個規則行為。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央行必然會盡全力將匯率穩住,只有這樣才能抑制人民幣貶值預期和資本過快外流。人民幣一天內貶值1%、2%的情況近期不太可能再出現。
與短期導向的國際金融資本不同,外商直接投資(FDI)在中國保持了增長的勢頭,2014年中國第一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FDI流入國。FDI是基於對實體經濟的判斷的,是長期導向的投資而非游資和熱錢。如果觀察中國的資本賬戶,流入流出大的是證券投資類,也就是非直接投資。由於直接投資反映了對實體經濟前景的判斷,所以FDI保持增長表明中國經濟雖然增速下滑,但跨國公司還是看好在中國投資的潛在回報。
長期判斷:只要朝國退民進的方向走,中國經濟就有希望
至於中國經濟的長期走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不看好未來五年的中國經濟,但是非常看好十五年以后的中國經濟。
看好中國的長期經濟
我個人的觀點也是這樣。人均GDP有一個簡化公式:y=Ak0.4,其中k是資本深化率,A是全要素生產率TFP。 一國長期經濟增長取決於經濟效率的提高,也就是公式中的A。中國的A有很大潛力,包括研發、教育,包括制度改革。中國的研發密度與發達國家相比有點落后,韓國4%,日本3.4%,美國2.8%,中國是1.8%,雖然比不上它們,但是已經非常高了。中國的專利申請數增長非常快,呈幾何級數增長。這些都說明,說中國現在沒有創新能力是錯誤的,只不過原創能力有點欠缺。還有一個,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很高。
市場的制度轉型,我覺得也是一個利好,包括我們現在做自貿區,包括我們對TPP(跨太平洋伙伴關係)的開放態度,“一帶一路”戰略,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減少政府審批,鼓勵民營經濟……只要是朝國退民進的方向走十年二十年,中國經濟還是非常有希望的。所以我對中國的長期經濟非常樂觀,也就是到2030年,那時又會是中國經濟的一個新的階段。
真正的企業家,不懼怕環境的變化,在浪尖能從容弄潮,在低谷時仍有駕馭轉變的能力。
真正的高手,不但能順勢而為,更懂得蓄勢而發
(本文為微信公共號“中歐EMBA”授權金融界網站刊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