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民工"心不慌"才不會有"民工荒"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每日經濟新聞)


6月份,深圳市用工缺口超過6萬人;7月份,浙江省用工缺口達25萬人……

彷彿在一夜之間,「民工荒」就席捲了作為我國外向型經濟基地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面對訂單,製造業、加工業的老闆們忽然為找不到工人而犯起愁來;即使在民工輸出大省四川,來自全國各地的招工者也表現出了少有的失望。

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以來,去年返鄉的農民工中,已經有95%以上的農民工又返回城市就業,其中95%以上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就業。對於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大量企業來說,為什麼還有如此大的用工缺口?作為世界上農民工數量最龐大的國家,中國的農民工到哪裡去了?

9月26日,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表示,從總量來看,我國農村勞動力是富餘的,出現的「民工荒」主要是結構性的問題,這是我國產業升級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那麼,是農民工,還是這些用人單位,成為我國產業升級與轉移的過程中最需要關懷的群體?通過對「民工荒」的把脈,能夠檢驗出中國經濟的哪些症狀?


《每日經濟新聞》邀請了來自人口社會學界、經濟學界和企業界的三位資深人士,為您一一解析。

虛假的命題

我國有全世界最大的勞動力市場,目前用工缺口最嚴重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而且長期以來,高技能的工人一直很欠缺,這屬於勞動力結構上的問題,應該叫「結構荒」。因此「民工荒」是一個——    NBD:各位專家,你們好!關於「民工荒」的問題,媒體有不少報道,從報道中看,問題比較嚴重。各地政府部門和業界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真「荒」,有的認為只是暫時性的。對這個問題,各位怎麼看?

劉福垣:所謂的「民工荒」,主要是趕上了沿海外向型企業的季節性用工缺口,因為每年這個時候訂單增加,企業都會出現用工缺口。同時,去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導致不少民工返鄉,現在企業的經營情況雖然有所好轉,又趕上了「產業向西部轉移、中部投資加大」等因素,很多農民工寧願少賺幾百塊錢,也選擇就近就業。所以,民工「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現象並沒有再發生。

「民工荒」其實不是真「荒」,因為特定年齡、能力、工資水平的農民工,在我國還有很大的群體,所以這不是真正的勞動力缺口,現在的「荒」只是暫時性的。

鄭梓楨:我一直不贊成「民工荒」的說法,這個說法好像我國真的缺少勞動力一樣。實際上,我國有8億多16~64歲的勞動力人口,這是全世界最大的勞動力市場;廣東省也聚集了幾乎2000萬來自全國的勞動力,還有本省500萬未能轉移出去的農村勞動力。這個群體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未實現就業,怎麼能說民工「荒」了呢?

但是,另一方面,目前缺工最嚴重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其他企業並沒有出現這種現象。而且長期以來,高技能的工人一直很欠缺,這屬於勞動力結構上的問題。不是民工荒,應該叫「結構荒」。

農民工不夠用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金融危機並沒有過去,他們不知道前景如何,考慮到成本問題,現在還在觀望。現在的農民工也會精打細算,他們不會花一兩千塊錢白跑一趟。

馮麗娟:我認為「民工荒」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主要存在於製造、貿易和加工產業,最直接的原因是訂單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外企業訂單的增加幅度並不大,而國內企業訂單的增加比較明顯,這應該是4萬億投資計劃和該計劃帶動的地方投資拉動的結果。

同時,根據我們對長三角地區中小企業的調查,相當一部分企業對明年的預期並不樂觀,基於這種預期,他們在招聘工人方面也比較謹慎,很多企業並沒有大規模招聘的計劃。

升級的契機

我們要改善分配體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穩定的勞資關係。如果沿著原來的思路走,實行「低待遇、高強度」的勞動,那麼永遠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民工荒」不是好現象,卻是產業——    NBD:中小企業吸納了70%的農民工,在「民工荒」現象最嚴重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中小型外貿加工企業所佔的比重最大,在經濟正在企穩的情況下,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鄭梓楨:大家也都知道,今年4月,國務院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其中就提到,推動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都市型外向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加快產業升級。這是企業乃至珠三角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背後還蘊含著一種思路,即政府要幫助企業成長,而不是溺愛。不能說一出現缺口,政府就幫他找。對於低端的加工企業來說,既沒有高額利潤和稅收,又佔用了土地、污染了環境,還不能使勞動力的技能和素質得到提高,這種企業必須要進行產業升級,轉型成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的企業,或者就淘汰出局。

劉福垣:在我來看,「民工荒」不是好現象,卻是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契機,也是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陣痛。這個過程包含著很多內容,除了產業升級,還要改善分配體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穩定的勞資關係。如果沿著原來的思路走,實行「低待遇、高強度」的勞動,那麼永遠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所以我認為,「民工荒」的出現,是對我們原有體制和發展模式的一種懲罰,也預示了改革的必然。

NBD:最近中國社科院出版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09)》中就提到,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基礎上的「人口紅利」有可能在2020年結束。這個大背景是不是預示了,要應對這種情況,我們也必然要實行產業升級?

鄭梓楨:更準確地說,「人口紅利」應該叫做「人口窗口」,它實際上為你的發展打開了窗口、提供機會。因為勞動力多了也不完全是紅利,也會在就業、環境等方面帶來「負利」。就像一戶人家生了10個孩子,這當然是很大的勞動力隊伍,但要為他們找工作、買房、娶媳婦,這能算是紅利嗎?

我認為,我們目前的人口結構恰恰提供了這種創新的機會,逼著你去進行產業升級,提高生產率。至於「人口紅利」結束的時候,我們還有很多辦法解決問題,像延長勞動年限等。

理性的選擇

農民工並不是非要一個城市戶口,但需要一些最基本的保障,像教育、培訓、維權、住房、社保等。事實上,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在金融危機到來時,他們成了第一批受害者,現在他們需要——    NBD:幾位老師剛才都提到,農民工是很理性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農民工還有哪些新特徵?

鄭梓楨:你說的這個現象主要存在於「第二代」農民工身上,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第二代農民工進入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並將成為這些區域的主流勞動力群體,所以,這個群體很值得關注。

與第一代農民工不同,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農民工來到城市不光是為了賺錢,他們還爭取在城裡扎根,要求有高質量的生活,更體面的工作,更廣闊的社會空間。跟他們的父輩不同,一點工資是不能把他們打發了的。

馮麗娟:如果非要界定的話,我認為第二代農民工應該指不再種地的這一代農民工,年齡主要在25、26歲以內。他們的最大特徵是有著非常明確的個人需求,他們的忍耐力更低,責任感不是很強,對企業的忠誠度相對較低,對工作環境和收入的要求卻比較高。對於企業來說,管理起來相對比較困難。在上海,送水這種很辛苦、薪水又低的工作,他們都不幹。

NBD:農民工是理性的,那麼企業的選擇是理性的嗎?

馮麗娟:企業當然也不是傻子。對企業來說,招聘一名工人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除了薪酬,還有宿舍、食堂、培訓、社保等各項支出,而且招來的工人還要保證能夠長期使用,這本身就要冒著很大的風險。

另一方面,雖然企業的訂單增加,但還沒有好到能給他們帶來足夠的利潤空間,而貿易加工型企業的利潤一直都很微薄。所以,企業經常面臨這種情況:如果現在關掉,企業主手上還有1000萬現金;如果再過半年關掉,就變成負資產了。在這種情況下,敢招工的企業不多,敢於大規模招工的企業就更少了。

鄭梓楨:我們有2億多農民從農村出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工作並沒有著落,即便如此,農村還有大量的勞動力需要轉移。他們並不是非要一個城市戶口,但需要一些最基本的保障,像教育、培訓、維權、住房、社保等等,但事實上,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在金融危機到來時,他們成了第一批受害者。

所以我一直說,在「民工荒」的背後,是教育荒、培訓荒、法律荒、工資荒、政策荒……

思路的改變

從總體上看,我們不需要數量龐大的技術工人,因為隨著產業的升級,工人更多只是流水線上的一環。未來農民工的就業流向,應該是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這就需要消費市場的復甦,根本上是——    NBD: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去年以來,政府出台了4萬億投資計劃,對於這個計劃,有觀點認為,它雖然拉動了GDP,但對就業的帶動力度不夠,劉老師怎麼看這個問題?

劉福垣:4萬億主要投入到「鐵公基」上了,對就業的帶動是不夠的。通過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刺激計劃來刺激市場,作用是有限的。我們應該通過改善分配機制促進消費,必須要通過消費來刺激市場。

NBD:9月22日,國務院出台了《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如果能夠得到有效實施,會不會很好地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並拉動農民工就業?

馮麗娟:中小企業進行扶持的思路是正確的,但政策出台後,需要配套的措施才能解決問題。比如一直難以解決的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中央出過不少規定,但銀行出於風險考慮,還是不敢貸。另一方面,即使貸下來了,誰敢保證民企不拿這些錢去炒房、炒股?這就涉及到有沒有一個很好的監管機制,只有把這些制度健全了,政策才可能得以執行。

劉福垣:我倒覺得,部分中小企業的問題是不能靠錢來解決的,有的企業並不缺錢。問題的關鍵在於,怎樣把東西賣掉。企業的產品賣不掉,錢再多也會放進銀行裡。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靠消費來拉動,而要想靠消費市場的拉動,就得改善分配機制,讓老百姓手中更有錢。否則,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貸款發得再多,產品賣不出去,還是沒有用。

NBD:對於農民工來說,即使產業升級了,中小企業發展了,收入分配製度解決了,他們仍是一個很大的群體,未來的就業問題怎麼解決?

馮麗娟:我認為應該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去年開始,已經有很多地方在做這個事。問題難在農民工的數量太過龐大,而從總體上看,我們也不需要數量龐大的技術工人,因為隨著產業的升級,工人更多只是流水線上的一環。未來農民工的就業流向,應該是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這就需要消費市場的復甦。這也涉及到改善分配機制,要讓老百姓更有錢花,消費市場的復甦,第三產業才能接納更多人員就業。

NBD:通過三位老師對「民工荒」現象的分析,我總結了幾點:我們的產業要調整、發展方式要改變,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農民工要有技術、城市要給他們保障,讓農民工「心不慌」,才不會有「民工荒」。謝謝各位。

對話記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張敏

對話嘉賓

劉福垣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

研究院研究員

鄭梓楨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

與人口學研究所所長

馮麗娟前程無憂

首席人力資源官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