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金融業的使命與責任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體經濟是社會財富和綜合國力的基礎,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人才和資金等要更多投向實體經濟,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發展實體經濟,收入分配要更多向勞動傾斜,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同時,要發揮好金融在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強金融業核心競爭力和服務能力,使金融更好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這就對金融行業、金融機構、金融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金融業獲得超乎尋常的進展,金融業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金融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脫離實體經濟自我循環、自我創新、自我膨脹等一系列值得重視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金融中心城市和城市金融中心星羅棋布。建國之后一個時期,我國嚴格控制城市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逐步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3個城市群,中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也明顯加快。到2010年底,城市化率達到47.5%,比1978年提高近30個百分點。我國用30多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城鎮化歷程。然而,城市化建設也出現了一些亂象,目前全國有30多個城市正在爭相建設全國甚至全球“金融中心”,有上百個城市提出要建設地區金融中心和城市金融中心。根據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的第三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報告,2007到2009年上海、北京、深圳金融從業人數年均分別增長 8.86%、11.81%、18.85%,沈陽和長沙更是超過20%。

第二,產權和衍生品交易所遍地開花。近些年來,各種各樣產權和衍生品交易所建設熱潮從一線城市向地、縣級城市蔓延。有材料表明,全國各地已設立300多家名目繁多的交易所,交易品種不僅包括金融資產、稀貴金屬、農副產品、醫藥產品、文物、藝術品,還包括企業國有產權、農村產權、林業產權、文化產權、知識產權、技術產權、航運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一些交易所把各種衍生指數作為主營業務,一些交易所甚至把藝術品資產進行拆分,開展“藝術品份額交易”。據說有的白酒企業也正在醞釀開展期貨交易。


第三,居民理財產品多如牛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以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居民收入、家庭財富和資產迅猛增加。從1978年到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近40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45倍,人均儲蓄存款由不到500元增加到近2萬元。在居民財富迅猛增長、公眾資產結構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國資產管理行業進入超常規發展階段。截至2010年底,保險投資資產4萬多億元,信托資產3萬億元,公募基金管理的凈資產規模為近3萬億元,銀行面向個人的理財產品的賬面余額1.7萬億元,加上對機構和私人銀行客戶發售的部分,估算達到2.5萬億元左右。私募股權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和風險資金的規模更是沒人能說得清楚,普遍存在“臨門一腳、強制入股、包裝上市、撈了就走”的情況。

第四,民間借貸和影子銀行過分膨脹。隨著金融機構日益多元化,我國社會融資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實際存款利率為負、官方利率價格信號失真的情況下,很多社會資金流向了民間借貸體系、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商業銀行的表外資產。各類投資公司、民間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無銀行之名、為銀行之實”,往往以銀信合作、委托貸款、信托理財等方式為企業提供超短期過橋貸款和其他貸款,監管套利。根據公開資料,截至今年10月,民間借貸余額超過4萬億元,影子銀行放款規模超過8萬億元,相當于同期銀行貸款總額的20%以上。

第五,國際熱錢進入境內投機套利。近年來,由于看好人民幣升值空間,加之美元、日元歐元利率持續走低,部分境外投機套利資金假借貿易、企業和個人結匯、外商投資等渠道,采取零星、分散、隱蔽的方式,多渠道滲透進入境內。從過去幾年情況看,國際熱錢規模大,期限短,要求回報高,往往熱衷于在樓市、股市、債市、匯市、農產品和大宗商品領域進行炒作,還有部分境外熱錢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國內民間借貸市場。

這一系列的問題,導致資本配置失衡,產業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出實體經濟,流入金融市場。近兩年來,金融業利潤一直遙遙領先。在前不久的論壇上,一家銀行行長坦率地承認,目前“中國銀行業一枝獨秀、利潤很高”。“企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所以我們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除了傳統的銀行業務外,各類投資公司、民間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等機構并未嚴格遵守基準利率4倍的規定,而是以經營超短期過橋貸款、替企業解決短期頭寸的方式高利率發放貸款。盈利豐厚的民間借貸,吸引了上市公司甚至全社會資金的參與。目前在一些地方和行業,許多企業家退出實業、放棄產業,進入金融行業、資產投資、資源投機和大宗產品炒買炒賣領域,出現了產業資本轉身資本運營的趨勢性變化,甚至出現了實體經濟空洞化、空心化、虛擬化的苗頭。虛擬經濟虛胖,必然助推和加速金融資本、資產、資源逐步泡沫化,同時也導致企業融資困難、產業資金流失、實體經濟失血缺氧、國民經濟虛弱萎縮。根據有關機構資料,2011年前三季度,溫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的利潤同比增長10%,小型企業的利潤同比僅增7%,外貿企業利潤甚至下滑到3%以下。一些企業被迫向地下錢莊借貸,有的利率高達70%到80%。因為無力還錢,一些中小企業主只好選擇“跑路”,出現所謂“跑路潮”和“倒閉潮”,實體經濟加速放緩。有形商品與無形商品、即期權益與預期收益都變相證券化、貨幣化、資本化,體外灰色經濟、地下影子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畸形發展,正在極大地沖擊著實體經濟,導致國民經濟過度投機化、超前虛擬化、人為空心化。

我們知道,實體經濟是社會財富的基礎,也是金融業生存和健康發展的基礎。金融原本來自實體經濟也要為實體經濟服務。由于金融經營的是資本和貨幣,金融業處于產業利益分配鏈高端。在金融業發展過程中,受比較利益驅使,大量資本和人才必然會從產業和實業中游離出來,金融業成為最賺錢的行業和職業,無形中就削弱了產業資本和產業人才的發展,也容易助長投機之風,侵蝕實業文化。在金融業超常規發展的時代,社會上推崇的不再是產業和實業大王,而是金融和資本大亨,人們的實干和創業精神日漸衰減。

縱觀世界歷史,金融還會周期性地制造泡沫,每一次泡沫破裂都會給實體經濟發展造成深深的傷害。由于金融業占據了過多的社會資源,削弱了產業基礎,許多顯赫一時的國家在金融近乎瘋狂發展之后而日漸衰落。公元16世紀,西班牙以航海起家。隨著拉美金銀大量流入,西班牙人不再愿意從事艱苦的海運,很快就衰落了。17世紀初,荷蘭人又依靠航海稱霸全球,財富增長使荷蘭社會投機之風日盛,1637年的郁金香泡沫給荷蘭經濟致命一擊。進入18世紀,英國政府授權南海公司壟斷貿易權,1720年引發了對南海股票的空前熱潮,由于沒有實體經濟支持,其股價猶如泡沫迅速膨脹又迅速破滅。進入20世紀80年代,日本房地產市場、股票交易市場等領域因大幅投機炒作連續上漲四年,后因廣場協議引發泡沫崩盤,從房屋、土地到股市、銀行無一幸免,20多年迄今還在嚴重拖累著日本經濟。更別說上個世紀30年代的全球大蕭條,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剛剛度過的國際金融危機。最近席卷全美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實際上就是美國草根階層對金融過分創新、缺乏監管所形成的泡沫經濟的一次直覺式反思和批判。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提供了很深刻的警示。國內國外實踐反復證明,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炒作資產不僅會影響實體經濟發展、擴大社會貧富差距,而且會增加經濟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對于中國來說,我們必須從更高的宏觀層面,充分認識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正確認識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我國金融業目前還不能完全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需要大力加強、大力發展。同時,我們也要對金融業發展進行規制,加強引導,充分發揮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

第一,金融業必須面向實體經濟。金融來自實體經濟,金融業發展必須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面向實體經濟。如果金融虛擬過度膨脹,肯定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那些與實體經濟沒有直接聯系的金融衍生品的杠桿效應,必然會增加實體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加速泡沫經濟形成,甚至帶來金融動蕩或經濟危機。實際上,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非實體經濟因素,如金融證券、債券、房地產和金融投機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適度范圍中,對活躍實體經濟有利。只有當經濟泡沫過多,過度膨脹,嚴重脫離實體資本和實業發展需要的時候,才會演變成虛假繁榮的泡沫經濟。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以及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使得泡沫經濟的發生更為頻繁,波及范圍更加廣泛,危害程度更加嚴重,處理對策更加復雜。對我國而言不僅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金融創新,更要加強金融監管,提高金融監管水平,防止金融違規,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第二,金融業必須服務實體經濟。正常情況下,資金的運動應當反映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運動狀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機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機交易過度膨脹,同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