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凝聚改革共識 實現經濟轉型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2年年會專家縱論世界經濟走勢和國內經濟發展———

凝聚改革共識 實現經濟轉型

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2年年會2月13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2012的機遇與風險———世界的動蕩與中國的發展”。在年會上,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學會會長余永定、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樓繼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先后作了主題發言,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湯敏、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會長許善達、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等與會成員和特邀專家參與了討論。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學會會長余永定:歐債危機的解決取決于德國


今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構成了對世界經濟的最大威脅,而歐債危機到底是否能夠比較順利地解決或者以什么方式解決關鍵取決于德國的態度。

歐債危機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就是歐元區國家“差錢”。他說,現在“歐豬五國”方面,希臘的債務總額是3520億歐元,愛爾蘭為1750億歐元,葡萄牙是1740億歐元,西班牙7370億歐元,意大利19110億歐元,總計3萬多億歐元。但是通過政府擔保來發債的歐洲穩定機制,能夠籌到的最高限額是4400億歐元,加上歐洲曾許諾的600億歐元和IM F要提供的2500億歐元,共是7500億歐元。更嚴重的是,到去年12月份,通過上述措施實際上只籌到2500億歐元

但是也要看到,德國和北歐國家并不缺錢,只是不愿救助南歐諸國。“南歐國家中,意大利雖欠債近2萬億歐元,但黃金儲備就價值1萬多億歐元,希臘也擁有很多可出售的資源。它們缺的是流動性,并不缺資產。”所以歐債危機并未演變為貨幣危機,總體來看歐元也未出現大幅下跌。

中國對歐洲的援助不能無條件“援助必須是互利的。歐洲必須先把自身的問題處理好,我們才談得上出手援助。但直到現在,它們還沒有把思想統一起來,內部爭議仍然非常大。”

歐洲還是個富有的地方,雖然沒有現錢沒有流動性,但有財富和資產,可以用來籌錢。但是他們還是希望別的國家、別的地區能給他們提供錢。德國不愿意這么做,這是歐洲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歐債危機能否順利解決或者以怎樣的方式解決,取決于德國的態度。德國堅決不愿意通過中央銀行印鈔的方式來解決歐債問題,原因表面上在于不希望通過印鈔來解決財政問題,捍衛中央銀行;實際上從政治和利益的角度來看,是認為南歐人沒有像德國人一樣辛辛苦苦地付出,所以不能給他們提供資金。

除此之外,歐洲央行近期給商業銀行提供的短期貸款政策比較有效,從短期來看能解決問題。但是歐洲央行不希望充當自由貸款人以及購買國債。

今年世界經濟總體形勢比較嚴峻,但與2008年和2009年相比,還不是特別糟,比原來預計的要好一些。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速可能達到2%左右。歐洲經濟會陷入輕微衰退,經濟增速為-1%左右。如果不發生意外,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大概能超過5%。

盡管今年對世界經濟的最大威脅是歐債危機,但實際上美國的問題甚至比歐洲更為嚴重“無論是從債務占G D P之比還是外債情況看,美國都不比歐洲樂觀,對此應該保持高度警惕。”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樓繼偉:歐洲基礎設施和實業值得投資

歐洲的基礎設施、實業和海外投資值得中國投資人關注,是未來重要的投資機會。

歐債的問題短期內受貨幣政策的推動,市場表現會好一些,但是長期的根本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今后一段時間,財政緊縮和貨幣擴張將是世界各國的常態,包括美國在內,全球經濟都將經歷一個緩慢的復蘇過程。總體看來,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都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下行風險很大。

全球市場并非不存在投資機會,因為保護主義情緒在減弱,而且投資業能幫助世界經濟更快走向復蘇。問題在于投什么?

歐洲的一體化和歐債危機的發展,使歐債面臨艱難的改革選擇和政策權衡,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伊朗、敘利亞等問題已經影響到國際油價,后期仍存在戰爭風險的影響。同時世界各國都進入了敏感的選舉歷程,財政緊縮,貨幣擴張是今后一段時間的常態。總之,世界經濟金融市場都是高度的不確定性,特別是下行的可能性很大。

近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希望一些長期投資者除了德國、法國和美國的債券之外,也能買一些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債券,因為這兩個國家已經做了一些改革,市場流動性在增加。

然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兩國的社會動蕩,特別是巨大的財政壓力讓投資者感到憂慮。意大利的20萬輛公車帶來過大社會負擔,民眾意見也不少,亟待改革,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商業投資機構和對沖基金都很難從這兩國債券中獲利。

相反,投資基礎設施和實業不僅能獲得比較穩定的收益,而且也符合當前世界需求,有助推動經濟復蘇。美國復蘇的一個原因在于低油價。油氣行業值得投資者關注。

在制造業方面,過去歐洲投資保護主義盛行,海外投資不太容易被當地社會和政府接受,現在則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例如三一重工并購全球最好的水泥泵生產企業普茨邁斯特,這類投資有助于中國經濟發展和結構改善。

中國經濟已經實現了“軟著陸”,但是還面臨著通脹水平較高、勞動成本不斷上漲及需要長期調整經濟結構等風險。中國經濟未來要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和投資雙拉動,其中居民收入的增長需要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調整。“這其中既能提高居民收入,又能拉動消費的商貿業和服務業要有更大的發展。而且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社會和人均財富的增長一定要跟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改革方向存在兩種意見的爭論

中國經濟經過了三十年的改革,矛盾依然凸顯,投入高效果卻不大,問題在于政府主導,這種經濟模式若持續成本太大,并易滋生貪腐。是強政府、大國企路線救經濟,還是采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經濟路線,至今仍未有定論。

回顧2011年,經濟方面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各種矛盾都在暴露,從資源的短缺到生態的災難,到宏觀經濟方面的不動產價格居高不下和泡沫可能破滅,再到通貨膨脹壓力凸顯,一直到社會問題方面的群體性事件頻發。可能有些人覺得這是一個偶然的現象,但是據我觀察,這是終年積累下來的矛盾到達了臨界點后的爆發。在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講話以后,提出了要大力推進經濟改革。在2003年的時候,當屆黨政領導意識到中國在20世紀建立起來的體制還有很多的問題和缺陷,離上個世紀80年代設立的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所以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在一些重要方面提出了改革的任務。

改革主要是兩方面的內容。一個就是所謂的經濟轉型,十七大以前叫做增長方式的轉變,十七大以后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個轉變說的很籠統,效果也不是那么好,主要原因還是在體制方面。

與它相聯系的是所謂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包括經濟轉型也是政府主導的,結果到2011年年末,好幾個重要的新興產業都爆發了危機

要持續地用這樣的辦法實現經濟轉型,上一個大臺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是增長的成本太大。

另外一個問題是腐敗。大眾對于這種狀況是很有意見的,甚至表現出一種憤怒。面對這種形勢,大家都認識到不改變不行,可是現在的問題是怎么改變。從大眾方面來說,各界人士,從普通農民工一直到知識界人士,對這個問題看起來意見也很不一致。對于問題的癥結在哪里,這些現象的本質是什么,也有很不同的認識。理性的深入討論不足。互聯網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使所有人都能隨時隨地參與意見,可是它不利于人們做深入的思考。特別是這些年來形成的狹隘民族主義情緒,很容易阻礙改革的進展。

到底應該怎么辦?現在有兩個很強烈也很有影響的意見,一種意見是,(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依靠)強政府、大國企來解決這兩個問題,解決增長模式的轉變,解決貪腐的問題。另外一種觀點是,要按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這是更明確的。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已經形成了大體清楚的目標。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玲:利用困難凝聚改革共識

中國的改革都是在困難的時候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