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政府形象須重建信任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甘肅武威,一名年僅23歲、工作僅半年的清華畢業生擬被破格選拔為副縣級。消息出來,質疑聲一片,諸如“火箭干部”、“蘿卜招聘”、“富二代”、“官二代”,各種說法都有。實情是怎樣呢?據了解,這名清華畢業生其實是普通農民后代,家境至今不富裕。此事實與各式各樣的輿論猜測相差甚遠。
這表明,一窩蜂的質疑聲中,存在著非理性的判斷因素。一聽說年輕官員被破格錄取,很多人便猜想這其中定有什么貓膩。不如此,似乎就與過往的認知不符。可是,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幾乎一邊倒的質疑呢?原因并不復雜,一是過去此類現象比較多,這給人以思維的慣性;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形象不佳,民眾對其缺少基本的信任感。
地方政府的形象問題,值得重視。關于政府形象,美國有一個距離悖論。這一學說由美國行政學者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他認為,公眾對政府態度存在悖論,即距離悖論:人們相信或者是崇敬離他們近的官員,對于離他們較遠的官員評價會低很多。有民調甚至認為,聯邦政府“制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多”。
中國的行政學者早已指出,這個距離悖論在中國不成立。一項調查顯示,有74.3%的人表示對中央政府工作滿意,而地方政府層級滿意率相對要低,并且呈現一種自上而下逐級降低的趨勢。針對這樣的調查結論,學界當然可以繼續討論。但此調查至少揭示出一個事實,即有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確實存在形象危機。
基層政府的形象問題,跟利益分配不盡公平有關,跟政府官員貪腐現象有關,跟政府行為不夠透明、遇到事情習慣于捂著掖著有關,跟政府與民眾之間溝通依舊不如人意有關,也跟一些機構缺少現代政府做派、“衙門”味道甚濃密切相關。在一些地方,政府形象正面臨著重塑的考驗。
政府形象危機,主要體現為民眾對一些地方政府(或地方官員)的信任危機。信任是一種寶貴的社會資本,如果地方政府形象糟糕,難以贏得民眾信任,地方官們施政一方,又怎么可能實現理想的政績呢?
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普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是指社會成員之間的信任、規范和網絡。日裔美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則曾專門著書討論“信任”,將信任視為一種社會美德與社會資本。唯有在一個高信任度的社會體系里,交易成本才能大大降低。為什么年輕人一獲得破格提拔,就容易被視為有貓膩?原因就在于背后的信任感缺失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政府形象,關鍵在于重建信任。
俗話說,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這話很樸素,也很實在。地方官員們是在為百姓切實做事,還是只顧作秀撈取政績,民眾一眼就可看出;地方官員們是將發展的成果公平分配,藏富于民,還是一心只顧部門利益乃至個人利益,民眾也同樣看在眼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信任感也不是一天就喪失的。
那么,地方政府形象究竟該如何重塑,信任又該如何重建?應該承認,政府形象的滑坡,背后確有體制性的因素。比如,不少地方政府過去在發展經濟的動力與提供其他公共產品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扭曲。有些官員抓經濟動力強,提供公共產品動力弱。而這一強一弱之間,又有官員考核與官員利益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重塑地方政府形象,也就需要制度層面的相應變革。
在此之外,官員須常懷敬畏之心、執政為民,須繼續大力反貪反腐,強化公務人員的形象塑造,須加強政府與民眾的溝通與交流、透明行政。政務未必一定完美,但要真實、坦誠,遇到問題不掩蓋,承認不完美,而非弄虛作假。一些地方官員雖口中自稱公仆,但慣于當人父母官,一遇突發事件往往遮遮掩掩,危機公關意識薄弱。
清華畢業生破格成為副縣級官員,這不是什么大事,但這件事情的輿論反應表明,背后確實有許多值得思考之處。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