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三分天下怎一個"搶"字了得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調結構、堅持不懈地調結構,國內壽險業2009年對業務結構和增長方式的重視史無前例,但隨轉型而來的不適應甚至陣痛也難以避免。記者近日獲得的前7個月行業交流數據顯示,國內50多家壽險公司表現各異,有的知難而上,有的丟卒保車,還有的反大勢而為。
前三甲平安亮麗
排在市場前三位的壽險公司上半年表現迥異。其中排在第一和第三位的中國人壽和太保壽險均出現了總保費規模不同程度的負增長,而排在第二位的平安人壽則同比大幅增長36%。
近日,三家公司先後公佈的前7個月保費數據呈現出相同的態勢,平安人壽的同比增幅仍然高達35%,而中國人壽的降幅還在5%以上,太保壽險的降幅則逼近10%。
銀保渠道的不同發展策略是前三甲公司呈現如上狀況的首要原因。太保壽險2008年銀保渠道新單保費佔到總保費的70%左右,而今年前7個月已經下降至50%;同樣在去年倚重銀保渠道收穫保費收入大增的中國人壽,銀保業務收縮也成為其總保費下降的主因;只有平安人壽自去年開始悄然擴張銀保渠道,其中萬能險高結算利率依然是其保費逆勢上揚的重要支撐。
本報記者獲得的行業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人壽和太保壽險的銀郵渠道保費規模分別同比下降7.6%和29%,而平安壽險則大幅增加136%。但其銀保保費收入中,期繳保費收入非常低,不足1%,太保壽險則達到20%。
招商證券保險行業分析師羅毅認為,在規模先行的擴張中,由於其保費的基礎結構較好,略微下降的保單質量還是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在最能體現壽險公司內含價值的個險期繳保費收入方面,平安人壽的個險期繳保費上半年同比增長49%,在前三大壽險公司中增幅最大,並且其個險期繳保費收入已逼近排在第一位的中國人壽,兩者之差不到30億元,其仍然表現突出的業務結構成為眾多券商給予看好評級的重要依據。
但是,穩坐頭把交椅的中國人壽則在規模和效益上都沒有收穫良好的調整效果,在總保費和銀保保費均呈現個位數下降的同時,其個險期繳保費也同比下降了15%,只有銀郵渠道期繳保費占新單保費收入的比例從去年上半年的2%增至今年上半年的6.8%。
第二梯隊激戰正酣
排在第二梯隊的壽險公司競爭則更加激烈。一方面要繼續進行結構調整;另一方面,要保證行業地位絕不能因結構調整而墜落。
分列第四和第五名的泰康人壽和新華人壽在膠著中前行。同樣迎來13歲生日的兩家壽險公司,一直是互為最大的競爭對手。
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泰康人壽和新華人壽總保費規模分別為343.7億元和323.8億元,相差約20億元;而最新公佈的前7月數據中,這一差距已縮小為約10億元,兩公司的保費收入分別為382.4億元和372.5億元。
但是行業數據顯示,上半年泰康人壽的多個重要業務指標均呈下降態勢。其中既有總保費規模的小幅下挫4.2%;也有考量內含價值的個險期繳保費收入同比下降8.6%。而在銀郵渠道中,期繳保費占新單保費的比例僅為4%,銀郵渠道總保費下降了12%。
與之對應的是,新華人壽的總保費、銀郵渠道保費和個險期繳保費分別增長了16%、7%和53%,其銀郵期繳保費占新單保費的比例超過30%,居行業前列。
據新華人壽內部人士透露,下一步的重要目標就是使目前保費規模不及泰康人壽的幾家分公司奮力趕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全線超過競爭對手。
在規模和效益雙重威脅之下,泰康人壽的壓力尤為明顯。據知情人士稱,泰康人壽管理層在半年工作會議上表示,下半年要堅定轉型不動搖,要保住第四的位次,保證正增長,在規模和效益上都不能落後於新華人壽。
在兩家老牌公司比拚之時,另一後來者已經暗暗跟上。
來自保監會的統計數據,成立未滿4年的人保壽險公司,目前保費規模已經進入第6位,並且與之前兩家公司的差距正在逐月縮小。1-7月,其保費收入為325.7億元,與第5位的新華人壽僅有不到50億元差距。
與此同時,人保壽險在業務結構和效益上也不容小覷。上半年,其個險期繳保費大幅增長333%,達到20億元,與泰康人壽的29億元僅有9億元差距。
另類公司三兩家
在全行業都在著力進行業務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也有個別公司卻反向而為。
成立於2006年11月的正德人壽,上半年保費收入25.32億元,同比大增225%,已經位列全國壽險公司第15位。
但是,據行業統計數據顯示,其上半年的保費收入中,約99%來自於銀郵渠道,已居行業第8位,但其中只有不到1.5%為期繳保費,而個險期繳保費更是少之又少。
與正德人壽類似的還有幸福人壽。成立於2007年底的幸福人壽,今年上半年已實現保費收入20.5億元,而去年同期此數據僅為1.04億元,這使得它市場排名躍升至第18位。而在其總保費收入中,銀郵渠道保費也超過了90%。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絕大多數壽險公司將萬能險產品拿下銀行櫃檯,換為力推分紅型產品時,幸福人壽仍以萬能險為主打產品。
「並且,11.59億的註冊資金和來自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建設銀行的支持也為其對規模的追求提供了後盾。」該人士稱。
另一方面,也有個別公司因結構調整換來了較大幅度的負增長。
數據顯示,位列第三梯隊的民生人壽,去年年底排名第11位,今年上半年下滑3個位次至第14位,因銀郵業務大幅收縮近70%,其總保費收入同比下降了30%。
但是,規模和市場排名的喪失換來了更好的效益,其上半年個險期繳保費同比增長近20%,居行業第9位,而銀保渠道中,期繳保費占新單保費的比重則達到23%,居行業前列。
保監會主席助理陳文輝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壽險業通過結構調整,在效益上一定會交出漂亮的答卷,但是目前整個行業仍顯創新能力不足,要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加大創新力度。」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