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化解產能過剩 國內車企打響新能源爭奪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9-20 08:54
首屆全球汽車論壇在成都閉幕,各車企人士就目前業界關心的產能過剩、新能源發展以及企業自身的發展規劃問題,各位企業人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據每日經濟新聞9月20日報道,9月17日,為期兩天的首屆全球汽車論壇在成都閉幕。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北汽控股總經理汪大總、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寶馬(中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總裁許智俊、東風悅達起亞副總經理蘇南永、一汽集團副總經濟師周勇江等企業人士,就目前業界關心的產能過剩、新能源發展以及企業自身的發展規劃問題,各位企業人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產能到底過剩沒有?
NBD:國家發改委已經發出了一個產能過剩的信號,你們如何看待整個汽車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
魏建軍:長城汽車連續6年在出口方面都排在第一位,我們今年就有一萬輛車出口澳大利亞,這意味著目前的產能不是都要在中國消費。準確地講我們是根據國內和海外市場的需求逐步在擴大產能,適當過剩、適度過剩是市場的經濟規律,我認為5年內長城汽車產能不會過剩,因為我們到目前的產能還是非常緊缺,經常加班。
汪大總:我認為發改委警示產能過剩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單就北汽而言,卻面臨著產能不足的問題。此外,我們對于汽車工業未來的發展比較樂觀,而且從歷史來看,往往對于汽車市場的預測都是偏低了。北汽現在已經有了明確的擴產計劃,也有很多項目在做。
東風悅達起亞副總經理蘇南永:現在各個公司對中國的汽車市場非常重視,因為中國汽車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這個產業是不能忽視的。很多廠家對生產方面加大了力度,從而導致了生產量擴大,東風悅達起亞也不能除外,但我們會通過合理促銷以及各方面努力,把生產出來的新車在當年盡可能全部消耗掉。
新能源車現狀如何?
NBD:現在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已經陸續出臺,能否介紹一下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上的情況?
汪大總:我們以前也講了準備融資30億元以上,打造全系列新能源汽車,包括混合動力、純電動,以及一些更加前瞻性的車。新能源汽車的推出會分不同的階段,我們提出商用車為先。去年,商業化的新能源商用車銷售了一千多部,包括大巴、防衛車等,在這方面我們已經達到商業化了,明年會階段性地面向客戶。
許智俊:我們制訂了一個長遠的高效動力策略,就是創造出給客人最大的駕駛樂趣,同時把排放降到最低。短期我們用比較輕的材質替代原有材質,減輕車的重量,這個是在不影響到操控能力和駕駛動態的情況下減低排放;另外,我們將推出取代車型,包括混合動力車型,還有全電動車型。在北京市場我們已經推出了7系的混合動力車型;我們還將推出50輛迷你全電動車型在中國道路上進行測試。
尹同躍:現在的技術,包括電池技術,已經讓新能源汽車變成現實,我們下大決心,加大投資,在新能源上投入了很多項目。我們已經有了一些電動車,目前采取定向銷售的方式,希望明年奇瑞公司是銷售電動汽車最多的公司。
未來怎樣發展?
NBD:除了新能源車,你們未來的發展戰略是什么?
許智俊:我們在中國首先有一個長期的戰略。第一,我們會在最短時間內把最優秀的產品介紹到中國來,讓我們的消費者體會到最優良的產品,讓產品線更豐富;第二是關注客戶滿意度,我們希望我們的客戶用了寶馬以后,能得到一個全方位的尊貴體驗,我們會不斷加強銷售服務人員的培訓,從各方面不斷優化,將我們的服務做好;最后,我們希望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良好公民,為社會經濟發展出一份力。
尹同躍:我們有這樣的計劃,企業做大了以后,我們把企業從追求大追求強,變為追求久,從企業的規模、企業的精髓等方面入手,把企業做久,做成百年老店。把企業做大不能代表什么問題,做久了才叫做品牌,怎么樣做久就是一個企業文化的問題,是品牌定位的問題。
魏建軍:長城汽車有一個兩百萬輛的目標,但是長城汽車大家了解的不是很多,實際上我們非常注重經營質量,同時我們認為最終支撐企業發展的是研發,我們計劃出50億元投入到研發項目上,因為自主品牌最核心的就是自主研發,我們有5000人的研發團隊,而且在過去的5年我們投入了30億元做研發。
(尹薇薇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