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會”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新起點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09-12-21 23:11
“哥會”盡管最終沒能達成約束性協議,但它卻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提供契機。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矛盾愈發嚴重,低碳經濟是助力結構調整的必然方向。中國政府在“哥會”作出的承諾有利于調動全社會力量進行生產方式創新。
經過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日前在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后閉幕。此前,中國總理溫家寶與會演講時表示,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難。但是,中國始終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戰略任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對此,上海證券策略研究員李劍峰表示,投資高增長使經濟增長中的結構矛盾愈發嚴重,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重工業增速加速,進行結構轉型發展低碳經濟迫在眉睫。重工業增速過快帶來的嚴重后果就是能耗污染加劇,這顯然有悖于“十一五”期間GDP單位能耗降低20%的戰略目標和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
中信建投宏觀經濟研究員夏敏仁也認為,低碳經濟可助推產業升級。中國傳統的出口產品是高能耗類的,現在要更關注出口商品的轉型。否則中國經濟的結構問題無法解決,也將會越來越多受到“碳關稅”之類的壓力。要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必然要求尋找新的、有別于高能耗產業的經濟增長點。低碳經濟是助力結構調整的必然方向。
但夏敏仁表示,目前中國發展低碳經濟仍有很多障礙。中國面臨著能源結構、能源需求、能源供給、能源技術、能源政治方面的挑戰。現在中國能源消費的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進入本世紀以來,年均增長10%左右。這幾年GDP增長10%左右,基本上1:1的關系。要發展經濟必須依靠能源,如果按照傳統發展模式,即便在低碳經濟社會,同樣需要大量能源。
中國能源技術水平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能源利用效率低。 2008年中國能源利用總效率是36.81%,而世界平均水平在50.32%,即便是印度(40.06%)、巴西(62%)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都比中國高。在傳統工業的支撐下,中國取得了極大發展,但這些成就是以高消耗為代價換來的。因此,“哥會”后的低碳經濟,它的意義深遠不僅僅在于做一些節能減排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調動全社會力量來關注未來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的創新問題。
夏敏仁強調,單純追求GDP的時代應該結束,健康的、有質量的GDP,比污染下高GDP要更具有發展意義。
(魏香鏡 撰稿)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