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日駐華大使丹羽今離任 鎩羽而歸 成迷失外交犧牲品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日本駐中國大使丹羽宇一郎今 (28) 日離任回國,結束 2 年零 4 個月的任期。丹羽來自商界,對於自己卸任後的去向,他沒有正面回答,表示「希望今後以個人身份為中日關係做出貢獻」,丹羽「鎩羽而歸」,成為日本「迷失外交」政策的犧牲品。日本政府 26 日正式任命了新任駐華大使木寺昌人,日本媒體稱新大使將於 12 月下旬來華赴任。

大公網報導,丹羽一貫堅持「現場主義」,努力嘗試經濟外交,但作為日本民主黨實現政權更叠的象徵,原本備受期待的丹羽與民主黨政府高層間的人脈關係則遲遲沒有發揮理想的作用。最終丹羽一路被民主黨推行的「政治主導」牽著鼻子走,直到任期結束。


2010 年 7 月,丹羽受時任外相岡田克也 (現任副首相) 提拔就任駐華大使。外界普遍期待他能在促進日中經濟合作方面發揮能力,他本人也宣稱「任期中將走遍中國全境」,帶領日企考察了中國 33 個省級行政區中的 27 個地區,在會晤地方政府高官等推銷日企方面發揮了領導力。日企相關人士對其好評如潮,稱「中國一向是自上而下解決問題的,他讓我們見到了以往無法見到的人」。

由於丹羽原本來自經濟界,外界認為同民主黨相比,他與自民黨的關係更為深厚。今年春天訪問北京與丹羽會面的自民黨高層對民主黨的做法提出批評,稱「岡田對自己起用的人完全不提供支援。丹羽真的很可憐」。

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將於今日回國,結束其在中國兩年四個月的任期。作為預言家,丹羽是成功的,日本「購島」鬧劇的後果不幸被言中,中日關係受到嚴重影響。作為外交官,丹羽是失敗者,在其任內,中日關係降至歷史冰點,衝突一觸即發。丹羽「鎩羽而歸」,成為日本「迷失外交」政策的犧牲品。

正如丹羽個人所言,他的大使生涯從釣魚島問題開始,至釣魚島問題結束。丹羽成也釣魚島,敗也釣魚島,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才能說得清楚。丹羽反對石原「購買」釣魚島的言論,使中國人看到了在日本政壇還有敢講真話的理性之士。其後奉調回國,為自己的言論「被道歉」,也讓人切實體會到了日本政治生態的嚴酷。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和日本「購島」讓這位大使傷透了腦筋,也成了他遭遇政治「滑鐵盧」的主因。

任命這位商界出身、毫無外交經驗的人士,出任日本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最重要國家的代表,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挑戰不僅來自日本外務省的「潛規則」,更在於民主黨奪取政權後,中日兩國的微妙關係。民主黨政權在中日兩國政治關係裹足不前的情況下,期待另辟蹊徑,嘗試利用丹羽在商界的豐富經驗,打開中日關係的大門。但實驗以失敗告終,一生征戰商界,屢有斬獲的丹羽,最終倒在了日本政壇上。

丹羽不是敗在自己的能力上。兩年多的任期,他絕非碌碌無為。為踐行自己「走遍中國全境」的諾言,他帶領日本企業家走南闖北,考察了中國數十個省份,有力推動了中日經貿合作,在企業界好評如潮。本想藉今年中日關係正常化 40 周年再有新的作為,豈料形勢急轉而下,令丹羽的一腔抱負化為泡影。也誠如丹羽所言,他為中日關係的改善已經盡了力。兩國關係當前的嚴峻形勢,絕非他所期望,也非他憑一己之力能夠改變。

丹羽是一位瞭解中國的人。也正是在對中國各地的考察中,丹羽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在回國述職演講時,他直言日本政府和國民均感受到「購島」問題的嚴重性,稱「日本是小偷的印象已根植於年輕人心中」,呼籲日方「加強認識中國」。即使發生其座駕在北京遇襲這樣的極端事件,丹羽都能對這種憤怒的發泄持寬容態度。也正是基於這種瞭解,這位大使才更懂得中日關係的重要性。在離任時,他把中日關係比作夫妻、鄰居,夫妻可以分手,鄰居可以搬遷,但中日兩國必須友好。

丹羽大使生涯以悲劇收場,對個人是一種遺憾,但對日本國家卻是一種不幸。民主黨自上臺以來,外交政策「迷失了方向」,從最初的「東亞共同體」,到現在的四面樹敵,連首相都雲裏霧裏,大使就更「讀不懂」了。民主黨外交最大錯誤就是與中國為敵,在日本把中國作為最大威脅,傾全力進行圍堵、遏制的背景下,丹羽開闢「經濟外交」的設想實際上是一種空想的「烏托邦」,其失敗也在意料之中。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