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可怕遠超你想像 地緣政治優勢妙不可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2-02 08:33
印度的可怕遠超你想像
當所有金磚國家的經濟都在放緩,只有印度是一個明顯的例外。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印度經濟增速將在明年超過喜馬拉雅山另一側的中國。而事實上,印度的可怕遠超你想像。
一年前,印度的未來看起來並不怎么樂觀。經濟增長乏力,通脹引發擔憂,國家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帶來了不確定性和悲觀情緒。新總理莫迪上任后承諾對政府進行改革並重振其低迷的經濟,印度局勢因此而發生了重大變化。
近期,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結束了對於印度的訪問。美國對於印度的重視程度,也讓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國家,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焦點。奧巴馬押注印度沒什么壞處,長期而言還有很大好處。
自2014年開始,印度經濟表現出強勁的復甦勢頭,即使在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據imf數據顯示,去年印度經濟增速由2013年的5%上升至5.8%。
同時,聯合國也發布《世界經濟形勢及2016年前景》報告顯示,預計2015年印度將引領南亞地區經濟增長達5.4%,將創4年來新高。印度經濟總量約占南亞經濟總量的70%,預計2015年增長率將達5.9%,2016達6.3%。
對於今年印度市場的投資機會,各大投資機構也頗為看好。
瑞銀(ubs)財富管理投資總監亞太區投資主管 min lan tan表示:“印度盧比是我們在亞洲最為看好的貨幣之一。因為盧比每年6-7%的收益率十分具有吸引力,應當能夠補償投資者面臨的貨幣下行風險。印度減少經常賬戶赤字的努力和抑制國內通脹率的堅定決心已令盧比的風險下降。”
相比之下,瑞銀則認為人民幣的吸引力有所下降。“當中國面臨經濟增長進一步下滑以及通脹放緩問題時,中國央行可能會采取偏寬鬆貨幣政策立場。這將降低人民幣兌美元經風險調整的回報率。”
“此外,印度仍是我們在亞洲最看好的股票市場,因為它擁有經濟增長加速和落實改革成效的利好因素。”瑞銀表示。
高盛(goldman sachs)也在最新的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印度即將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它的經濟形勢要好於以前。印度的經常賬戶赤字和財政赤字已經收窄,之前居高不下的通脹也有所下降,廉價石油對於印度是一個福音。”
印度總理莫迪自2014年5月26日上臺后,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打擊海外逃稅,推行稅制改革,吸引外資,出售國有資產股份,開啟私有化進程等,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改革已初見成效。
“目前印度經濟增長處於兩年來最高水平,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莫迪的改革措施將支援制造業和外國直接投資。中期來看,目前正付諸實施的多項措施將有助於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減少官僚作風,進而可推動生產力提升。改革前景較為樂觀。”瑞銀在報告中表示。
稅制改革莫迪上任后的首要任務,他希望通過努力在印度實現單一稅制,以統一的商品服務稅替代目前印度各邦自行設定的各種復雜稅種和稅率。
一直以來,印度不同邦或商品征收不同的稅,五花八門的稅種令企業頭疼不已。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研究理事會(ncaer)的一項研究表明,商品服務稅如果能全面推行,印度gdp增幅有望提升0.9到1.7個百分點。
近期,印度勞動力市場也得到明顯改善。目前,印度的一些邦已采取措施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精簡繁雜的審查流程。
近期,渣打銀行對中國、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四個國家,年營業額介於 3,000萬至 1 億美元的中型企業首席執行官(ceo)和首席財務官(cfo)展開的調查顯示,印度的受訪企業最為樂觀,其中97%相信公司將在未來五年實現增長,中國這一比例為87%。此外,71%的印度企業計劃拓展新的國際市場,但中國企業則相對保守,比例僅為58%。
此外,油價不斷下跌使通脹風險下降,也讓印度政府得以削減高昂的燃料補貼。
去年10月份,以索納爾•瓦爾瑪為首的野村證券經濟學家們在一份報告中估算,油價每下跌10美元/桶,印度gdp就會增長0.1%,通脹率將下降0.5個百分點,經常項目逆差也會縮小。
由於政府放寬了投資限制,再加上利率穩定,外國在印投資增加了數百億美元,其中包括來自日本私營和公共領域的330億美元投資,這進一步提振了印度經濟。
莫迪改革計劃的第二部分是改善印度的國家基礎設施,其中包括增加80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開支,以便讓印度經濟實現7%的增長目標,同時還允許銀行購買基建債券,以盤活債券市場交易。
去年年底,莫迪還從中國爭取到了200億美元基礎設施投資。所有這些措施可能讓印度有能力對不堪重負的交通運輸系統進行升級,為更多地區提供生活用水和電力,並讓技術的應用范圍擴大到全國。
但印度基礎設施最重要的一面在於其人力資本。印度人口之所以價值連城,原因在於該國擁有大量年輕勞動力——35歲及以下人口在印度占65%,這將讓印度在今後幾十年里擁有強大的競爭優勢。
為實現人力資本的潛力,印度政府已經采取多項措施,旨在改善教育條件,留住行業內從事技術性工作的農民工,為所有印度人提供銀行賬戶並進行個人理財規劃教育,提供免費人壽保險,鼓勵更廣泛地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以及實現勞動力的全面現代化,以迎接醫療保健、資訊技術、通信和零售行業的快速增長所帶來的就業機遇的激增。
印度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最後一個因素是地緣政治優勢。自上任以來,莫迪一直在下大力氣鞏固印度與俄羅斯、日本和美國之間的關係。
對於后三者來說,印度是個有價值的貿易伙伴,擁有巨大的消費者群體和有待開發的勞動力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印度和這些國家建立聯盟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受西方經濟制裁和低油價影響,俄羅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印度這個伙伴,以便鞏固自己在亞洲的經濟支點並在影響力上和美國抗衡。
與之類似,在2013年美印雙邊貿易額達到950億美元的基礎上,美國愿意擴大和印度的貿易規模,並利用印度來制衡中國。
莫迪通過向這三個國家伸出橄欖枝展現了其外交手腕;同時,對於那些能夠實現印度經濟和政治利益最大化的合作伙伴關係,莫迪也持贊成態度。
當中國企圖脫離過去以來不斷仰賴的投資與出口經濟增長模式,印度則正開始著手發展此種類型的經濟成長,預計印度在未來10年內將會搖身轉變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印度首相莫迪在近期的演說與政策執行上,清楚表示,印度目前需要以出口制造、公共基礎和都市建設為導向的經濟增長。
這意味著印度將從目前的服務業導向轉為東亞國家的增長模式,改以大量的勞動力與資本帶動經濟成長。若印度此項計劃成功,很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德意志銀行全球戰略師桑杰夫森亞爾表示,印度如果成功了,那它能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也就是近十年來中國曾擔任的角色。
中國仍將是一個制造業大都會和重要市場,但“中國制造”標簽無處不在的日子已成過去。當今全球市場變得更加復雜,全球制造商是時候奉行更為開闊的世界觀了,bwchinese中文網此前報導這樣認為。
總體而言,在未來二十年,大量的制造工廠將從大到國家遷往發展中國家,而印度正抓住這個機會。
美國普利策獎得主弗里德曼曾經說到“我們能從現在的中國看到美國過去的影子,去挑戰、去工作、去奉獻、去犧牲、去把握未來,我們過去不就是這樣的么?我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美國有能力制衡另一個同樣強大繁榮的中國,而不是一個強大了的中國,而美國卻在窩里斗。”
同樣目前中國從印度也可以看到許多中國正在失去的東西,鮑盛剛強調稱,“思想與精神活力和社會凝聚力的失去是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威脅和最大擔憂,而這真是中國應該學習印度與其他國家的原因。”
事實上,印度在很多方面和中國是非常相像的,部分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人控制著社會的頂層結構,他們對世界,對印度的實際了解,是非常清醒的。
很多中國人認為,印度國家窮,種姓問題混亂,和中國不可相提並論。這是事實,但這本身也只不過是通過媒體一種片面的了解。
很多人知道印度的混亂,印度頂級酒店門口站崗的門衛都是持槍而立。卻不知道,在槍支管制上,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全民擁槍合法化的國家。
在槍支管理混亂,槍支泛濫的國家來說,印度的整體治安率,特別是在暴力犯罪發生的層次上,和中國並不相差太大,這個成就本身就可以讓人深思。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中印兩國的所謂"龍象之爭",就如一場足球比賽。上半場中國以大比分遙遙領先。現今,中印開始了下半場比賽。
有人說,印度中長期發展將超過中國。由於印度的起點較低,它在下半場會比上半場踢得要好,這完全有可能。從一些小處入手,我們或許可以發現,印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對手。至少以下9點,是印度可能會趕超中國的9個理由。
1、印度年輕人更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從中印大學生的表現上看,印度大學生會更積極地發起和參與討論。他們非常會提基於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問題。印度裔學生進行獨立研究的能力,普遍高於華裔學生。
這一現象反映的是印度整體的創新氛圍要強於中國。
2、印度年輕人有英語優勢。印度好一點的學校都是用英語進行教學,這讓印度學生能有更高的起跑線上。因為語言上的優勢讓他們更為熟悉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會結構等等,也有更寬廣的視野。
3、印度仍然有人口紅利。印度最重要的有利因素是"人口紅利"。中國之所以能夠實現使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人口紅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如今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但印度還有。
- 《Joe’s華爾街脈動》讀者意見募集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