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憲容:次貸危機的根源並非全球經濟失衡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社科院專家易憲容指出,次貸危機的根源並非全球經濟失衡,而是20多年來美國華爾街的大亨們為了謀取暴利,過度地使用美國的金融體系及金融市場,進而製造了一個濫用美國金融體系的“公地悲劇”。
中新社援引中國經濟時報9月23日的報導稱,社科院專家易憲容撰文指出,從主流意見來看,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全球經濟失衡,但它更多只相對全球國際收支賬戶而言,而相對各個國家的要素比較優勢來說,這種失衡則是一種均衡。其實,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或核心就是20多年來美國華爾街的大亨們為了謀取暴利,過度地使用美國的金融體系及金融市場,進而製造了一個濫用美國金融體系的“公地悲劇”。
2008年9月15日,隨著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金融海嘯呼之而來,它不僅摧毀了整個美國的金融體系,也把整個世界經濟帶入嚴重衰退。全球各國政府斥巨資救市,各主要國家的領袖不斷地聚集在一起討論全球經濟復甦的議題並出爐因應的政策。在這股強力救市政策努力下,全球經濟開始走出衰退的谷底,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開始隱去,不少國家的股市指數也逐漸恢復到了一年前的水準。
但是,經過一年來各國政府的救市努力,儘管華爾街已經沒有了一年前的驚恐,但其並沒有完全走出危機陰影。正如美國總統奧巴馬所說,華爾街欠了美國人民一筆債,至今沒有償還,是納稅人的錢把華爾街救活的。但是華爾街並沒有痛改前非,反之,眾多華爾街金融機構又回到一年前的貪婪,利字當頭再度成為業界的金科玉律,新一輪危機正在悄悄醞釀。何也?因為華爾街的大亨們並沒有對這次危機的根源進行縝思與反省,也就沒有動力對華爾街的劣習及其金融體系的弊端進行全面改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華爾街正在用美國的金融市場綁架整個美國及世界經濟。
可以說,一年來,從主流意見來看,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全球經濟失衡,其核心是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金融高槓桿率和國民過度消費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新興市場經濟的高儲蓄和高投資。比如最近《時代周刊》有文章認為,這次美國金融危機改變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幾十年來,美國消費者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但這場危機抑制了債台高築的美國人的消費,世界開始尋找替代者。因此,金融危機過後全球經濟格局會有較大變化,美國所佔比重大體不變,歐洲和日本所佔比重會下降,而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體所佔的比重將有所上升。而要改變早些時候的全球經濟失衡,低碳技術和綠色經濟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
我們把這次美國金融危機放在整個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來思考與考察是沒有什麼錯。我曾多次指出,這次美國金融危機是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及現有的美國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經過一連串事件近20年演進的結果,其中有主要的因素,但是如果不能夠把這些因素放在整體事件發展脈絡中、不放在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是無法真正看到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真相的。看上去事件中的每一個因素都能夠找到其得以存在的理由,找到其存在的合法性根據,但當這些理由聚集在一起時,合成謬誤就自然顯現。
因為,就目前主流意見指的全球經濟失衡來看,它更多只相對全球國際收支賬戶而言(即指美國巨額的經常賬戶逆差和迅速上升的淨對外債務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對美國的經濟賬戶順差和迅速累積的對美國債權所引起的經濟失衡),而相對各個國家的要素比較優勢來說,這種失衡則是一種均衡。因為,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個國際要素比較優勢,只有進入20世紀後期形成的“消費研發中心??製造業基地??原材料基地”的整個國際分工體系中,才能分享到經濟利益與成果。近20年來,如果不是通過這種所謂的“經濟失衡”,各國的要素比較優勢根本就不可能體現出來,也就無法分享到世界經濟快速發展之成果,國家的經濟繁榮與發展也是不可能出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上文所指的全球經濟失衡,實際上是各個國家經濟要素比較優勢的均衡。
還有,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全球化為改善國際投資多元化帶來的機會??跨境交易成本和資訊成本的降低、管制壁壘的減少等??使得全球範圍的本國資產持有偏好減弱。在這種情況下,它對全球國際收入失衡及調整影響重大,也決定了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經常賬戶的平衡。因為,如果本國偏好很強,對國外資產的總體需求就會較低,而且不具有價格彈性。這時,大規模對外負債的收益率就會較高,進而抑制對外淨借款,經常賬戶逆差就會縮小。反之,如果本國偏好較弱,對國外資產的需求就會較高,也會具有價格彈性,大規模的對外淨負債成本就會降低,經常賬戶的逆差就會偏高。
已有的研究顯示,最近的20多年裏,本國偏好已經下降,對外經常賬戶逆差或順差也在快速增加。也就是說,由於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再加上美國本身擁有的國家經濟實力、發達金融市場體系以及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那麼世界其他地區過剩的流動性大量湧入美國金融市場是一種必然,即使美國不出現次貸按揭貸款及次貸證券化產品,這種資金湧入也是不可改變的。只不過,全球其他地區過剩的流動性湧入美國,加速了金融風險積聚和危機的爆發,而不是金融危機的根源。
我多次撰文指出,美國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為什麼會突然爆發?為什麼爆發之後會發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這就是華爾街的大亨們以各種金融創新的名義製造了一個個的金融產品加工廠,然後通過這個金融產品加工廠來過度使用金融市場,即影子銀行體系下的金融交易過度、金融衍生工具過度盛行、金融槓桿過高、“金融創新”過度、沒有受監管的避險基金過度發展等過度使用金融體系,是美國金融市場信用的無限擴張,就如“公地悲劇”過度使用公地一樣。因此,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或核心就是20多年來美國華爾街的大亨們為了謀取暴利,過度使用美國的金融體系及金融市場,進而製造了一個濫用美國金融體系的“公地悲劇”。如果我們不能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認清美國金融危機的實質,也就無法尋找到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制定出化解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辦法,更無法從這次美國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以致重蹈覆轍!
因此,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不是所謂的全球經濟失衡,這是表象。實際上,這次美國金融危機是20多年來華爾街的大亨們為了牟取暴利而過度使用美國金融市場的結果,是一種信用無限擴張的結果。只有從這裏入手,對美國金融體系進行重大的改革,才是化解目前美國金融危機必由之路,否則,新的金融危機風險又要開始聚積了!
(袁甲峰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