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全民公敵"就在你我身邊 活在數位時代 一舉一動無所遁形
鉅亨網謝淑娟 綜合外電
只消一根手指頭,你就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離目前所在位置最近的ㄧ間銀行,或購買電影票,或得到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資訊。
拜數位革命 (digital revolution) 之賜,人們的做事方式已完全改變,日常生活比以前方便許多。但有人認為,這樣的便利是用我們的隱私換來的。
《CNN》專欄作家 Patrick Oppmann 指出,公司都希望能有效鎖定市場直接行銷,因此你的個人興趣、消費過的店鋪等都是相當珍貴的資料。而這不只是記錄你的 IP 位置或信用卡刷卡紀錄這麼簡單而已。
「在當前的社會裡,做什麼事幾乎都會留下痕跡。」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的 Doug Klunder 表示。他同時也是該組織在華盛頓推動的隱私權方案 (Privacy Project) 的負責人。
反覆的每日工作看似稀鬆平常,但事實上,在不經意間透露的訊息比你想像的還要多很多。
「從你每天早上起床開始。」Klunder 說。「一移動就會留下痕跡。你刷公車卡 (bus card) 搭巴士,會留下記錄。你開車,路上也有很多攝影機會拍到車牌。手機只要在待機狀態,就可以透過基地台 (cell tower) 追蹤你所在位置 100 英呎內的範圍。」
如此一來,你的個人資訊便暴露在較高風險中。研究機構 Javelin Strategy and Research 上個月公佈的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去年有高達 1100 萬名以上的美國消費者受身份盜竊 (identity theft) 所害,且犯罪者主要的下手目標鎖定在 18-24 歲的年輕人。
他們的薪資或許沒有較年長者高,但他們是所謂的「數位世代」,較其他年齡層的消費者更容易在網路上分享個人資訊;而這並非全是壞事。
私家偵探 Steve Rambam 認為,雖然資訊會因此洩漏出去,但人們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補償。
「多數美國人已經取得平衡點,他們犧牲部分隱私,但換來許多便利。」Rambam 說。他經常發表名為「隱私已死:克服它! (Privacy is Dead: Get Over It!)」的談話。
Rambam 善於利用人們透過數位服務留下的線索,找出目標對象的所在地,不管是逃犯、失蹤人口,或是那名挑戰 Rambam 能力的作家:他因為電子服務留下的蛛絲馬跡,被 Rambam 找到 9 次。這兩位現在正合著一本書,內容就是關於藏匿與追蹤。
[NT:PAGE=$]
Rambam 說,在這個社會上活動,很難不留下類似的痕跡。「想要在全球規模最大、最神奇的賣場上尋覓商品,eBay 得知道你已經找過什麼。想要從口袋拿出手機時可以馬上使用,就得讓它待機,而這麼一來也暴露了你的行蹤。而像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等所謂的智慧型手機,甚至會紀錄你在哪吃了什麼、買了什麼書、喜歡的餐廳。」
那麼,有沒有辦法完全隱匿自己的足跡呢?答案是肯定的。Frank Ahearn 便是箇中高手。
「我教人如何銷聲匿跡。」Ahearn 已經從事追蹤者 (skip tracer) 這項工作 20 年以上,找人是他的專門科。某一天,他意識到自己可以幫助那些不想被找到的人。
聽起來有點像證人保護專案。Ahearn 收取費用,幫助由於個人或財務問題,想要消失的人。他出過一本書,名為《如何消失 (How to Disappear)》。
Ahearn 曾有位委託者是名律師,她受到前客戶的恐嚇,院子、草坪上被丟了動物屍體或垃圾。「這類威脅,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在哪裡、或什麼時候會結束,以及如何結束。」Ahearn 說,他替這位女律師建立新身分,好讓如他一般的私家偵探無法得知她的行蹤。
他指出,「關鍵在於,過去的生活和新生活之間不能有任何關聯。」
但這樣的人生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輕鬆。
《有線雜誌 (Wired Magazine)》編輯兼作家 Evan Ratliff 去年挑戰「無痕」的生活, 橫越國土,用假身分過日子,試著不留下任何電子訊息,讓讀者們找不到他。
Ratliff 說,「在最初的幾個鐘頭裡我想著,沒有人會注意到我,也沒人真的關注這個議題。但情勢很快就改變了。」數 10 名陌生人組成一個小型社會媒體,開始搜尋任何可能的線索。才第一天晚上,Ratliff 就看見有關他的資訊一則則被披露,真的被嚇壞了。
事實上,Ratliff 用預付手機、變裝,也利用特殊軟體隱藏他使用網路的記錄。但最終,他還是被發現人在紐奧良 (New Orleans)。
Ratliff 表示,絞盡腦汁隱藏行蹤還是會被發現,才開始挑戰不久,猜疑、妄想很快便占據了他的腦袋,這樣心驚膽戰猶如逃犯的生活其實不怎麼浪漫。
話雖如此,「但若真的成功,你就能悠然地躺在南美洲海灘上喝著瑪格麗特 (margarita) 過下半輩子;因此夢想拋下一切,開始嶄新生活的想法很難從我們的腦袋裡抹去。」Ratliff 說。不過,真要在美國境內隱居成功,付出的代價恐怕不是那麼值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