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金融泡沫的書冊汗牛充棟 差點讓出版業也變成泡沫
鉅亨網鄧凱心 外電報導
新聞經常被稱為歷史的初稿。現在,文字工作者們正為後世留下一份份關於金融危機的紀錄。
《FORTUNE》報導,大量的金融專業人士跟政府官員,包括美國前財政部長 Hank Paulson,都將他們對金融風暴的想法出版成書與大眾分享,但問題是,這樣的舉動是否能滿足市場需求?
這並非只是個人所見不同的問題。畢竟,即使每個作者可在書籍中提出自己的意見,但一些讀者可能會希望從書籍中得到更多的想法。
有些讀者可能更希望能從中獲得內部利益消息。前雷曼兄弟總裁 Lawrence McDonald 在公司倒閉後,他所寫的《A Colossal Failure of Common Sense》立刻在《紐約時報》登上暢銷書排行榜。
另外,金融書籍銷售低落且令人疲乏的原因,是因為在金融危機這段時間,有興趣的讀者可從各種不同方面獲得與金融相關的訊息,從報刊雜誌到電視或部落格,許多媒體已經在新聞上深入報告危機的內容,這使人們不再需要特別去閱讀與危機相關的書籍。
這並不是說所有與金融危機有關的書籍都賣的不好。威廉科漢 (William Cohan) 的《紙牌之屋》(House ofCards) 一推出就創下了良好的表現。而未來數月中,有太多相關書籍先後上市,如何從中脫穎而出便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在 1980 年代時出版的《LiarsPoker》或《Barbarians at the Gateor Wall Street》,在 20 年後依舊擁有其穩定銷售量。
此外,已有一些跡象顯示,出版商在金融風暴高峰期發生時就出版了大量相關書籍,這使後出版的書去競爭力。兩本關於 Bernie Madoff 的著作已經失去其價值。
其中一本是位記者在 2001 年時質疑他所謂詐騙的書籍,另一本是關於 Bernie Madoff 與投資者的桃色風波。目前在銷售市場上都已經失去吸引力。
當然,銷售可能會在雷曼週年後回升。但是,之前與雷曼相關評論的書籍卻得因此停售。一些出版商擔心,這舉動會使他們成本受損,更別說能賺錢了。或許當初他們就應該將眼光放遠,畢竟高伯瑞(John KennethGalbraith)的經典之作《The Great Crashof 1929》也是等到 1955 年才出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