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不缺買家的大宗商品市場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中國證券報)


儘管目前美國和經合組織(OECD)其餘成員國的原油庫存仍處歷史均值上方,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銅庫存在7月以來也已大增逾50%,突破了36萬噸,但這並不影響原油和銅等基礎原材料價格在過去幾個交易日中不斷刷新一年以來的新高。

這一切都源於,大宗商品市場的投資者並不擔心未來的需求狀況。中國三季度GDP出現8.9%的增長,以及其他主要經濟體數據顯示出的整體復甦狀況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這也意味著大宗商品的消費未來有望進一步提升。必須看到,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刺激計劃在實現實體經濟全面回暖之前,首先帶來的是充裕的流動資金,這給商品市場的短期炒作提供了有利條件。而當實體經濟復甦出現後,產業部門將成為大宗商品的真正「埋單者」——而在今天的大宗商品市場投資者看來,未來的「埋單者」並不缺少。

在LME銅庫存突破36萬噸的同時,LME3月期銅價也在10月21日創出了13個月以來的新高。世界金屬統計局(WBMS)10月21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期間,全球銅市供應短缺71000噸,而上年同期的銅市場還是供應過剩10000噸。1-8月全球銅消費量為1226萬噸,並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而顯著下滑,反而略高於上年同期水平。而在全球最大的銅消費國——中國,經歷7月和8月兩個月的小幅環比下滑後,銅進口在9月再度環比回升,這也使得中國今年以來的銅進口量依然在刷新著記錄。

對中國的主要銅材料採購商來說,長單和逐月點價是主要的銅材料採購方式。9月銅進口的意外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買家對未來銅價可能繼續上升的預期,從而加大9月當月的採購量。而在這背後,則是企業對於未來精銅及銅材消費走向的樂觀預期。


除了有色金屬外,能源市場的情況也較為類似。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美國能源部下屬的能源情報署(EIA)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16日當周,美國商業油品庫存總計減少420萬桶。其中汽油消費的增加被認為是拉動能源市場的最主要力量。汽油和原油間裂解價差的上升能夠激勵煉廠購入更多的原油,從而消化目前較多的原油庫存。EIA的數據顯示,10月16日當周,美國商業汽油庫存下降了230萬桶,過去四周美國汽油日均需求量約為920萬桶,同比上漲4.2個百分點;而同期成品油的供應卻降低了0.1%。這對於未來的原油消費也是一個好消息。

在全球第二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9月的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長14%,達到了紀錄新高的3283萬噸。與此同時,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大石油集團的成品油庫存也連續第二個月出現下滑。由於中國缺乏完善的成品油衍生品市場,因而中國的原油加工量增加更能被認為是經濟復甦環境下實體需求的真實寫照。

儘管目前的主要工業原材料靜態庫存數據仍暗示著未來大宗商品價格存在震盪的可能性,但無論是來自投機者還是實體消費者的良好需求預期,都在不同程度地支持著主要商品價格挑戰歷史高位。

當然,弱美元因素以及0.28%的三月期美元LIBOR所代表的寬鬆貨幣市場給商品帶來的支持依然是推動商品價格的主要驅動因素。但也應看到,目前這一因素的邊際效用可能正在弱化。目前,三月期美元LIBOR已較雷曼兄弟破產時的水平下降了超過94%。這意味著全球資金成本的下降空間已經十分有限。而另一方面,美元匯率走低的反對力量主要來自於美國龐大的財政赤字。在9月30日結束的2009財政年度美國政府財政赤字高達1.42萬億美元,較一年前高出了近萬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0%。這樣的債務水平顯然不可持續。隨著經濟復甦跡象的顯現,未來美國財政赤字是否會進一步增加還尚存疑問。這意味著,未來商品價格上漲的動力將更多地依賴於代表實體需求的產業部門。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