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通脹將碰"天花板" 加息靴子欲應聲而落

鉅亨網新聞中心


食品CPI對總物價水平(CPI)的平均貢獻率超過70%,但食品價格是有周期的,也就是說,它不會一直漲下去。我們預期,2011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5%左右,上半年升值壓力大于下半年。但春節過后的時間里,對貨幣政策緊縮的預期就可以松一點,食品價格上升周期接近尾聲。在此背景下,關于嚴厲的信貸緊縮(6萬億新增信貸)和連續大幅加息(100個基點)的預期都將成為“浮云”。

但來年嚴厲信貸緊縮和連續大幅加息預期或為“浮云”

市場仍然糾結于通脹和加息預期之中。預計最遲到下周(12月中旬),加息的靴子落地或“落空”都將成為現實,憋了口氣的市場可能以積極的方式迎接這只靴子。但本文著眼更長時間的通脹和政策走勢:未來12個月內,通脹是否可控?是否會繼續創新高?政策緊縮會到什么程度?

短期通脹高點將現


一個廣為認同的看法是:本輪通脹主要由成本(供給)推動。從成本(供給)端來看,食品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對通脹高漲有著主導作用。

食品價格上漲是2000年以來歷次通脹的最主要因素,測算表明,食品CPI對總物價水平(CPI)的平均貢獻率超過70%。

食品價格是有周期的,也就是說,它不會一直漲下去。以稻谷為例,1997年以來的其價格波動周期為3至4年,半周期就是18至24個月。這意味著,在對長期趨勢持續向上偏離一段時間(一般是18至24個月)以后,食品價格還是要下到長期趨勢以下。需要指出的是,食品價格長期趨勢是向上的,這也決定了CPI在大部分時間都為正。食品價格的周期有兩個基本規律:第一,各子類商品價格基本同步,初期價格上漲動能較強,這導致CPI同比開始階段快速上升,到了后期,雖然環比還在上升,但CPI同比將開始下降,這個時間節點是12個月,這一方面是因為同比計算周期就是12個月,另一方面是因為后期價格上漲動力減弱。第二個規律是,到了后期,如果政策沒有及時出手,就會出現通脹預期的自我強化,表現為價格輪番上漲。這就是我們在10月份觀察到的情況。不過這種情況已經有了改變,11月初,雖然滯后,行政調控終于出手,打擊囤積行為、補貼生產和降低流通成本等措施出臺后,部分食品和原材料價格應聲回落。

這些措施及其后果,使我們更有理由預期11月份CPI環比很難進一步上升。歷史上,在10月份的消費小高峰過后,CPI環比都將出現一波下行,到春節前將有所回升。

因此,從技術角度看,11月份的CPI可能是個階段性高點。如果今冬出現較為嚴重的寒冷天氣,高點將有所退后。

通脹不會失控

如果將時間跨度拉得更長一點,市場還有這樣的疑問:由于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促進消費和收入分配政策推進,貨幣超發依然嚴重,未來通脹是否會失控?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于,如果通脹失控,嚴重的政策緊縮預期將是災難性的。我們下面分別解釋這三個因素:

第一,勞動力成本上升,不僅要看工資上漲的速度,還要看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后者往往被一些分析人士所忽略。也就是說,雖然工人們掙得比以前多了,但由于效率提升,生產的產品得更多,這可以消化勞動力成本上升。數據表明,就實際工資而言,三季度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同比增長12.8%,而去年同期這一指標為13.5%,并沒有出現工資加速增長。而且,經濟轉型將推動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這將推動我國勞動生產率上升。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工資協商和工資掛鉤通脹的機制遠未建立,還不存在“工資——物價”的螺旋上升機制。因此,雖然我們樂見工資的長期上升,但其短期內對通脹的影響無需夸大。第二,收入改善對需求拉動,不僅要看名義收入上升,還要看較高CPI對收入的侵蝕。從宏觀角度,這個問題的實質是:本輪通脹,是否會從供給推動過渡到需求拉動?

從中國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以來,相對于供給端(原材料和食品),需求對通脹的拉動作用相對較弱,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的核心CPI一直平穩處于低位、食品價格對CPI的貢獻率超過70%。原因簡單,內需不足和產能過剩。需要對通脹拉動作用明顯,一般出現在經濟的繁榮期:比如,1993年-1995年和2006年-2007年。在不同時期,拉動通脹的需求屬性又是不同的:1993年-1995年的通脹主要由于信貸失控導致的投資需求;2006年-2007年的通脹主要出口擴張和輸入性因素。也就是說,在歷史上,即使需求因素為通脹煽風點火,但基本上不關國內消費什么事。

這種情況會一直延續嗎?不會。調結構一方面意味著供給的調整,不合理和過剩的產能擴張將受到抑制,一方面意味著需求的抬升,對就業和收入分配的改善將增加國內有效需求。這將緩解我國總需求和總供給失衡狀況,這是我們一直聲稱轉型將改善消費和抬升價格水平的主要理由。但緩解并不意味著供需狀況逆轉。在未來一段時間,我國依然實施“以投資促進消費”,產能(供給)仍將保持一定速度增長,經濟繁榮仍為實質性到來,無論從出口、投資還是消費,短期指望總需求加速擴張并不現實。從微觀角度看,只有當收入增長在邊際上超過通脹水平時,需求才可能成為通脹的現實拉動力。但我們對工資數據分析并不能證實這一點:扣除價格因素,三季度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同比增長12.8%,低于去年同期的13.5%。

第三個因素是貨幣超發。中國的貨幣超發并不嚴重。從“M2—名義GDP”比例看,中國2009年達1.8,遠高于美國同期的0.6。但如果將中國與韓國、我國臺灣地區對比,結果就沒那么嚴重,2009年,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M2—名義GDP”比例分別為1.5和2.4,中國臺灣地區的貨幣化程度遠高于中國大陸。將中國和美國對比不合理,因為就金融市場特性而言,美國和中國幾乎處于兩個極端:美國的直接融資高度發達,銀行體系創造貨幣的能力有限,中國高度依賴間接融資,以國有為主的銀行體系總有信貸擴張沖動。

從M2增速看,2009年高達27.8%,顯著高于美國的3.4%。這種對比忽略了發展階段,在經濟成熟以前的加快發展階段,市場化程度加深意味著更多商品加速進入貨幣交易體系,這就需要更多貨幣進入流通領域。以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為例,中國現在的發展階段大約相當于韓國1980年,從1980到1998年間,韓國M2增速最高達44.5%,M2平均增速為25.3%,超過平均名義GDP增速9.4個百分點,1980-1994年間,中國臺灣地區的這三個指標分別是26%、19.9%和7.8%;中國大陸1990年以來這三個指標分別為37.3%、21.9%和5.5%。如果說貨幣超發,中國大陸的情況接近于中國臺灣地區,低于韓國。

從短期看,如果考慮貨幣因素,M1滯后地影響CPI,滯后期為6-12個月不等。本輪M1高點出現在2010年1月份,如果考慮最長12個月的滯后期,通脹不久將回落。

把握政策節奏

政策是經濟的函數,從經濟波動到政策節奏,中間還存在一個滯后期。

上文分析得到的關于CPI的判斷是,CPI即將見頂,雖然未來CPI可能持續高位,但創新高的可能性不大,我們還預計,如果指望CPI顯著下行,可能要等到2011年6月份以后。

先看看2010年以來的政策:第一,校正2009年的過度刺激政策,這表現為收緊信貸、回收貨幣、抑制投資;第二,由于管理層對外部環境和外需(出口)的判斷一直偏謹慎,因此調結構的宣示力度大于行動;第三,政府一般具有這樣的偏好,對經濟寧愿過熱,不愿過冷,因此,在找到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確切的證據以前,加息和升值都很猶豫,政策退出遲緩。

政策是后顧、而不是前瞻的。于是產生了這樣的后果:主動的信貸控制可行,但被動貨幣發行(外匯占款)難免,顧及實體經濟承受能力,回收流動性緩慢而靈活。由于政策反應滯后,升值預期和通脹預期都先后出現自我強化,最終還是選擇了升值和加息。

如果政策是滯后的,政策力度會很大,因為只有較大的力度才可以抑制住長時間醞釀的通脹自我強化。因此對短期的政策預期可以緊一點:只要CPI創新高(無論是11月份還是春節前后),管理層都需要以一個有力的政策手段宣示其控通脹決心,加息和準備金率至少有其一。

不同于利率和準備金率工具,在匯率工具上基本沒有選擇,也就是說,由于基本面導致的升值壓力,在通脹高企和存在外部政治壓力的時候,人民幣兌美元“被升值”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需要討論的只是幅度和節奏。我們預期,2011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5%左右,上半年升值壓力大于下半年。

但在春節過后的時間里,對貨幣政策緊縮的預期就可以松一點。食品價格上升周期接近尾聲,MI持續下行超過12個月,房地產調控力度加大,經濟增速下行持續4個季度,PMI指數持續超預期不大可能持續。在這種背景下,政策緊縮態勢將有所松動,準備金率將取決于升值幅度和由此導致的外匯占款變化,通脹雖然在高位,但對通脹容忍度將提高(4%),持續加息并不是一個必選項,消除負利率很有可能通過利率市場化和通脹下行實現。

屆時,關于嚴厲的信貸緊縮(6萬億新增信貸)和連續大幅加息(100個基點)的預期都將成為“浮云”。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