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聯動、齊頭並進:中國與東盟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10 12:00
作者: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環孟加拉灣研究室主任宋清潤
今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李克強總理9月6日至9日出席在老撾萬象舉行的第19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紀念峰會、第19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11屆東亞峰會,並對老撾進行正式訪問。這次紀念峰會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勾勒出雙方全方位合作新藍圖,擴大了中國與東盟在政治、經濟、安全、產能、旅游等領域的合作。紀念峰會通過了《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紀念峰會聯合聲明》、《中國—東盟產能合作聯合聲明》、《中國與東盟國家應對海上緊急事態外交高官熱線平台指導方針》和《中國與東盟國家關於在南海適用〈海上意外相遇規則〉的聯合聲明》。
這在中國—東盟關系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東南亞是中國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首先和必經之地,雙方很多大型合作項目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先行先試」意義,中國—東盟全方位合作的升級,必將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加速推進。
中國和東盟在紀念峰會上相向而行,協同努力,力促南海問題降溫,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出現新的曙光。菲律賓前政府搞出的政治鬧劇——南海仲裁案使南海局勢曾經「高溫不退」,損害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氣氛,導致「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阻力重重。此次紀念峰會發布的關於海洋(南海)的聲明和指導方針,向外界證明了,在不需要域外大國美國、日本插手的情況下,中國和東盟有能力管控好分歧。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國重申回歸通過談判協商解決有關問題的正確軌道,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促進地區國家共同繁榮發展;南海安寧,地區國家是最大受益者。中國和東盟有望在明年年中達成「南海行為准則」框架。南海和平穩定,是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前提,問題越少,合作氣氛自然就越好,「海上絲綢之路」就有望走上快車道。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主要是中國與菲律賓、印尼等東盟海上國家的合作。同時,在與東盟的緬甸、老撾、柬埔寨等中南半島國家(東南亞的陸地國家)合作方面,李克強總理在紀念峰會上指出,中方倡導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諸多合作項目正在加緊推進。因而,中國與東盟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區域合作有望出現陸海聯動、齊頭並進的可喜局面。而中國與東盟在「一帶一路」建設合作上快速推進,必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向更廣闊的區域拓展。
同時,「一帶一路」要加速建設,互聯互通是「先行官」,需要「先行領跑」,為區域一體化注入新動力(310328,基金吧)。「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中國快速發展的經驗。東盟及東亞區域的跨國互聯互通水平總體較低,是制約區域合作的「瓶頸」之一。李克強總理在第19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的講話上指出,「中方支持東盟制定《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願加強『一帶一路』倡議與這一規劃對接,在此基礎上推進東亞整體范圍的互聯互通。中方願與各方共同出力,充分利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融資平台,為亞洲特別是東盟國家互聯互通項目爭取更多資金支持。中方將辦好10+3互聯互通伙伴關系研討會。」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一屆東亞峰會上再次強調中國願與各方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區域互聯互通。
以鄰為壑,彼此難以連通,結果只能是雙輸;以鄰為伴,互聯互通,才能實現合作共贏。基礎設施投資耗大,建設周期長,中國和東亞各國(特別是東盟國家)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統籌協調,齊心協力,才能盡快建立貫通東亞地區的陸、海、空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才能帶動區域內的人員、物資、資金大融通,有效配置區域資源。在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區域國家要聯合自強,實現共同的經濟快速發展,打造新的增長極,縮小區域貧富差距,逐步建立「共同發展與繁榮的命運共同體」,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區域各國人民。
文章來源:光明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