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又見高層大逃亡 思捷股價大跌23% 或成私募基金囊中物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思捷環球 (0330-HK) 高層「大地震」,於 24 小時內,公司兩大最高負責人相繼宣布辭職,消息震撼市場,公司股價昨 (13) 日一度狂插 23.15% ,跌幅為 15 年來最大。午後急停牌,停牌前跌 21.81% 至 10.54 元 (港元,下同) ,公司市值一日蒸發 38 億元。昨日傍晚,公司宣布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柯清輝接任董事會主席。

香港《文匯報》報導,思捷於本周二 (12日) 晚 22:52 首先披露范德施 (Ronald van der Vis) 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兼集團行政總裁,根據僱用合同,其呈辭將於 2013 年 7 月 1 日或之前生效。公告稱,范德施是「因私人及家庭原因決定辭任,並表示有意發展其他事務」,又稱董事會雖然感到遺憾,但仍然尊重他「需投入更多時間於私人事務的決定」。


消息令投資者看淡思捷前景,該股昨日甫一開始即遭到狂沽,最多曾跌 23.15% 至 10.36 元,為當日跌幅最大的藍籌股,亦創下該股過去 15 年來最大單日跌幅。午後公司發公告,宣布於下午 1 時 30 分起停牌,以待公布有關公司股價敏感資料。到昨日下午 6 時,公司再拋出「重磅炸彈」,宣布主席 Hans-Joachim Korber 也「因私人原因」辭任,即日生效。思捷同時宣布,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柯清輝接任董事會主席,即日生效。公司股份將於今日復牌。

思捷兩大高管在不到 24 小時內接連「跳船」,引起外界廣泛關注,擔憂思捷去年提出的「品牌轉型計劃」是否會因此夭折。事緣思捷去年 9 月公布的 2010 財年業績慘不忍睹,盈利同比大幅倒退 98.13% ,范德施等高管當時於業績會上承認,集團的品牌現時已變得「好悶」,未能追上日新月異的潮流,因此集團上下「決心改過」,未來4年將會實行轉型計劃,投資超過180億元重塑品牌,誓言要「奪回消費者的芳心」。

然而此後有多位中高層管理人員相繼離職,今次連提出轉型計劃的范德施本人,以及大力支持該計劃的 Hans-Joachim Korber ,也都掛冠而去,對思捷造成沉重打擊。

不過,公司在兩位高管辭職的公告中都提及轉型計劃,稱現已進入實施階段,並強調隨著其業務轉型初階段取得成功,公司將繼續執行經董事會計劃及批准的轉型計劃。

市場人士指出,思捷高層閃辭令公司重塑品牌計劃蒙上陰影,公司股價低迷,不排除會成為併購目標。

據路透社引述分析師指出,行政總裁范德施辭職令市場一遍嘩然,尤其是思捷 4 年斥資達 180 億元轉型計劃正在執行初期,執行者離開令這風險不小的轉型之路更加顛簸。 (接下頁)

[NT:PAGE=$]

大華繼顯分析師何建德指出,轉型計劃備受爭議,因要花很多錢,最後若沒有好的結果對公司獲利影響很大;但不做的話,品牌形象沒有改善,范德施的辭職讓這個計劃更不確定。

豐盛金融董事黃國英也指出, CEO 辭職,再加上先前財務總監周福安離職,看起來不是單一事件;這可能意味著轉型、特別是重塑品牌的部分較預期艱難。另一名外資投行分析師則指出,范在思捷管理層中持股較高,團隊也是他找的,這個時候走人並不尋常。

由於思捷的股價由 2007 年 120 元的歷史高位,大幅回落至目前的約 10 多元,萎縮 91% ,市值僅 136.07 億元,引發市場揣測思捷是否會成為收購的目標。

何建德稱,思捷成為購併目標的說法一直都存在,現在 CEO 辭職,加上股價又跌了這麼多,讓可能性更高了一點。黃國英則指出,思捷目前品牌形象脆弱,比起同業間收購,私募基金對其興趣可能更多。

根據路透 Starmine 消息,過去 30 天內, 12 家投行將其評級列為「持有」, 5 家列於「賣出」或「強烈賣出」, 7 家列於「買進」或「強烈買進」。星展唯高達在報告中指出,思捷是否有足夠的資源以及能力繼續執行轉型計劃尚不明朗,更甚者,近期歐元貶值,將令思捷獲利出現下調風險,目標價格也可能因此下調。

思捷管理層大逃亡,公司決定委任現年 62 歲的獨立非執行董事柯清輝升任主席,並繼續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人稱「柯大俠」的柯清輝,曾任恒生銀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而為人熟悉,他早前亦因馬時亨離職,接任中策集團 (0235-HK) 主席,似乎從銀行大班變成「救火」大隊長。

事實上,柯清輝自 1996 年已擔任思捷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亦是公司審核委員會成員,以及薪酬委員會主席。柯清輝同時兼任國際資源 (1051-HK) 副主席及獨立非執行董事、周大福珠寶集團獨立非執行董事。由於馬時亨辭任,柯清輝今年 3 月起亦兼任中策主席兼行政總裁,他自 2009 年 11 月起任職中策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從銀行到投資公司再主管時裝企業,跳躍跨度極大。

資料顯示,柯清輝 1972 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經濟學及心理學學士學位後加入豐銀行,曾先後任職人事、證券、零售銀行及企業銀行等多個部門。於 1995 年升任副總經理兼工商及金融機構業務主管,並於 2000 年獲委任為總經理及於 2005 年獲委任為董事。自 2000 年 2 月起,他出任恒生銀行董事,其後出任恒生銀行行政總裁及副主席。他先後出任匯豐保險集團主席、恒生保險及恒生銀行 (中國) 主席、國泰 (0293-HK) 及和黃 (0013-HK) 董事等。

突然辭職引發思捷股價崩堤的范德施,現年 45 歲,通告指他因私人及家庭原因決定辭任,並有意發展其他事務。 (接下頁)

[NT:PAGE=$]

范德施於 2009 年 6 月獲委任為思捷執行董事,並於同年 11 月獲委任為行政總裁。據年報披露, 2009 年他的酬金僅為 157 萬元,但 2010 年暴漲至 6286.2 萬元,劇增 39 倍。雖然 2011 年略跌至 5763.8 萬元,但仍是香港「打工皇帝」之一,在一眾上市公司中,其薪酬水平僅次於和黃 (0013-HK) 董事總經理霍建寧。

加入思捷前,范德施曾於著名的國際眼鏡品牌 Pearle Europe B.V. 任職逾 10 年,其間擔任多個高級管理層職務,並自 2004 年 1 月起擔任該公司之行政總裁。據了解,在范德施執掌 Pearle 期間,該公司的營業額增長超過 6 成,由 2004 年的 9.32 億歐元,升至 2008 年的 15 億歐元,並將集團版圖大大擴充,在全球經營業務的國家和地區由 15 個增至 24 個,店舖數量增至逾 2500 間。由此奠定了他在零售行業舉足輕重的地位。

雖然思捷在實行「品牌轉型計劃」後,業績和股價曾經雙雙有所起色,但由於美國經濟疲弱不振,歐債危機又一直陰霾不散,加上歐元不斷波動,令主要業務在歐洲市場的思捷始終未能全面復甦。

范德施等多位高管空有雄心壯志和全盤計劃,可惜「生不逢時」,最終成為歐債危機的犧牲者。

思捷高管頻頻出走,早已不是新鮮事。早在 2006 年,執掌思捷逾 30 年的邢李 (火原) 就先後辭去主席、行政總裁等多個職務,並在 2008 年徹底淡出思捷。之後被視為思捷「三駕馬車」的前財務總監潘祖明以及前主席高漢思,也先後離職,自此開創了高管動輒「跳船」的風氣,兩年來累計已有近 10 位高管跳船,在上市公司之中也算是一項紀錄。

范德施於去年 9 月宣布實行轉型計劃後,曾展開一系列招兵買馬行動,為思捷廣羅人才,先是在去年 11 月成功獲 adidas 北亞區副主席及總經理李冠儀加盟,出任中國業務行政總裁,之後又委任前德國Puma副行政總裁及產品總裁 Melody Harris-Jensbach ,擔任首席產品及設計總裁,並直接向自己負責,今年 5 月又有新財務總裁鄧永鏞等實力派人物,令不少投資者一度看好其前景。

事實上,思捷的業績的確有所好轉。截至今年 3 月底止,公司 9 個月營業額為 239.97 億元,按年下跌 9.3% ,跌幅已大幅收窄,其中第 3 季在歐洲零售可比較店舖銷售額增長 2.8% ,批發營業額下跌幅度亦收窄至 13.1% ,淨現金由去年底 10.55 億元增至 3 月底 16.18 億元。期內由於完成關閉北美洲零售業務計劃,扣除相關成本後回撥約 7 億元。公司今年 3 月最高曾見 19.26 元,與年初相比漲幅超過 90%。

不過,隨著歐債危機不斷惡化,由於歐洲地區是思捷最大市場,營收佔比達到78%,這令思捷的「品牌轉型計劃」倍受挑戰,加上高管大逃亡,更令思捷人心渙散,股價崩堤,公司市值亦由 2007 年時值過千億元,大縮 91% 至昨日的 136.07 億元。

思捷「大地震」時序

12日

22:52 宣布Ronald van der Vis因私人及家庭原因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兼集團行政總裁,於2013年7月1日或之前生效。

13日

13:30 股份暫停買賣,停牌前跌21.81%至10.54元。股價曾大插水23.15%。

14:05 發通告指將發布有關股價敏感資料。

18:01 宣布Hans-Joachim Korber因私人原因辭任董事會主席兼獨立非執行董事,即日生效;另宣佈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柯清輝為董事會主席,即日生效。

18:10 宣布董事會已設立4個委員會(職能審核委員會、提名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及常務委員會),以宣布各委員會的董事名單與其角色和職能。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