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促進就業惠民生("十二五"開局·新舉措 新進展 新成就)

鉅亨網新聞中心


開局之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數量再創新高——促進就業惠民生(“十二五”開局·新舉措 新進展 新成就)

關愛民生須固本。“十二五”開局之年,事關百姓根本利益的就業問題,被黨和政府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年共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221萬人,超過“十一五”時期的最好水平。

找到工作、端穩“飯碗”,更多人通過就業實現了生活的改善,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堅持就業優先,就業數量質量雙提升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要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提高就業質量,努力實現充分就業。

開局之年,“就業優先”戰略在全國各地得到充分貫徹,就業交出一份溫暖人心的答卷。

到2011年底,全年共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221萬人,完成全年900萬人目標任務的136%,是實行積極就業政策9年來新增就業最多的一年。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3萬人,完成全年500萬人目標的111%。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80萬人,完成全年100萬人目標的180%。2011年底,城鎮登記失業率4.1%,低于4.6%的控制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就業的良好表現是在國民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背景下取得的。擴大就業關鍵靠經濟拉動。為何此番經濟下行,就業卻未受大的影響?

據分析,雖然經濟增速放慢,但我國經濟基本運行狀況仍屬健康,且下降后的GDP增速還處于比較快的區間,這對就業起到了支撐作用。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國家提出要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包容性增長,更加注重在保持一定經濟增速的情況下更多地帶動就業,“就業優先”成為各地共識。

就業優先,各地不斷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我國多數省份把促進就業和治理失業作為重要指標,建立起目標責任制,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落實。

就業優先,各地努力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變成對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使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良性互動。針對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不少地方出臺扶持措施,穩定崗位。對于產業升級可能造成的失業,各地提前做好準備,將淘汰落后產能和兼并重組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納入扶持政策體系。

堅持就業優先、謀求包容性增長,使就業數量增長的同時就業質量也得到提升。2011年,就業人員工資水平繼續提高,全國共有24個省份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達到22%。

2011年底,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這是我國首個促進就業國家級專項規劃。《規劃》確立了“十二五”時期的主要就業目標,成為政府履行促進就業職責的重要依據,更讓百姓對今后一段時期國家的就業狀況充滿了信心。

統籌解決就業難、招工難

不少人為找工作發愁、不少企業又為招不到人犯難——去年以來,“就業難”和“招工難”交織并存的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凡來此登記的求職者,均可免費吃住、免費找工作”——這是天津市針對農民工求職推出“24小時求職公寓”的服務項目。來自河北武安的韓爽、韓雨姐弟倆,在一家求職公寓登記住宿了一天,很快找到了在電子元件生產企業的工作。天津的“24小時求職公寓”,既降低了外來勞動力的求職成本,又為本地企業解決了招工難題。

統籌破解“就業難、招工難”,各地推出大量新舉措,暢通求職渠道。四川等地建立起重大項目用工對接機制,實現企業招工與落實政策、企業招工與勞動者求職、企業技術工人需求與技能培訓“三個對接”。浙江等地在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移民安置地區創建“靈活就業互助社”服務平臺,通過自愿聯盟,實施就業互助,解決困難人員就業以及企業季節性用工短缺問題。2011年11月,全國招聘信息公共服務網開通試運行,全國各級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招聘信息實現互聯互通、共享發布,為天南地北的求職人員免費提供真實、完整、有效的崗位信息,盡可能地減少了因信息不暢而導致的摩擦性失業。

高校畢業生是當前促進就業的重要群體。去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從14個方面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扶持力度。全國各地貼近畢業生需求,多渠道搭建起供需對接平臺,廣泛挖掘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空崗信息。北京依托街道、社區平臺,將崗位信息直接送到畢業生手中;遼寧舉辦IT專業校企聯合促就業項目洽談會,為企業招聘和畢業生求職提供對接平臺;江蘇舉辦適合大學生創業的項目展示,邀請大學生創業園、投資公司、銀行一起在現場為畢業生提供創業咨詢。2011年9月,全國30個省份同步開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活動,組織各類專場招聘活動5373場次,提供就業崗位247萬個,76萬人簽訂就業意向;組織約17萬人參加就業見習;對12.2萬名困難畢業生開展就業援助,幫助7.5萬人實現就業。

2011年,雖然高校畢業生數量繼續增加,但到年底的就業率較以往仍有所提升,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創業引領,帶動就業

就業是個大課題。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要強化,但政府不可能為幾億勞動力提供現成的飯碗,比起“安排就業”來,“激發創業”更重要。

“十二五”開局以來,各地千方百計創造條件,鼓勵創業、引領就業。

要讓百姓“想創業”。

全國85個城市深入推進創建創業型城市活動,放寬市場準入、簡化注冊手續、提供稅收優惠、給予資金補貼……自主創業的氣氛越來越濃厚。據統計,85個國家級創業型城市的創業者人數累計已超過1000萬人,每萬名經濟活動人口中的創業者數量從2008年的130人增加到目前的168人。有關部門正在總結研究,把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引向深入。

要讓老百姓“能創業”。

如何提高勞動者的創業能力?各地普遍開展了創業培訓。長沙作出了“讓所有有創業意愿的人都能得到一次以上免費創業培訓”的承諾,以打造高標準的創業培訓基地為主要抓手,先后創建了20家市級培訓機構和63家創業培訓服務機構,開展送創業培訓下鄉、入校、進社區等活動,增強了創業者的創業技能和自信心,使創業成功率達到了50%以上。

如何讓普通人創業時別為錢發愁?小額擔保貸款的實施面進一步擴大。江西上饒市仙媽米粉店48歲的老板潘桂英,在開店時遇到了資金困難。萬分著急時,潘桂英在上饒市一次政策宣傳推薦會上了解到了創業貸款政策并提出貸款申請,在7個工作日內就拿到了5萬元小額擔保貸款。江西省把小額貸款和創業服務有機結合起來,針對目前創業者反映小額貸款反擔保條件過嚴、手續繁雜、門檻過高等問題,完善了第三責任人、抵質押、聯保互保、信用擔保等反擔保模式。到2011年,江西省的小額擔保貸款發放已經突破200億元,累計直接扶持個人創業33萬人次。

就業數量增加、就業質量提升——這些民生指標在開局之年如期兌現,溫暖著每個人的心。今后幾年,雖然就業形勢仍然嚴峻,但相信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狀況一定會更好。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