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證券時報)


2002年,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弗農·史密斯。卡尼曼成功地把心理學分析法與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為創立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史密斯則開創了一系列實驗法,為通過實驗室實驗進行可靠的經濟學研究確定了標準。

2003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恩格爾和英國經濟學家克萊夫·格蘭傑。他們分別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數列,從而給經濟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2004年,挪威經濟學家芬恩·基德蘭德和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這兩位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即有關宏觀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難題」和商業週期的影響因素。

2005年,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羅伯特·奧曼和美國人托馬斯·謝林。這兩位經濟學家的理論目前被廣泛應用在解釋社會中不同性質的衝突、貿易糾紛、價格之爭以及尋求長期合作的模式等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


2006年,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費爾普斯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對當時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提出了挑戰。費爾普斯指出,通貨膨脹不僅與失業有關,也與企業和僱員對價格和工資增長的預期有關。

2007年,美國經濟學家萊昂尼德·赫維奇、埃裡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他們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作出了貢獻。「機制設計理論」最早由赫維奇提出,馬斯金和邁爾森則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

2008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整合了此前經濟學界在國際貿易和地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貿易、全球化以及推動世界範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動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論。他的新理論能夠幫助解釋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以及世界範圍內城市化進程的驅動力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