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電影投資熱錢洶涌

鉅亨網新聞中心


電影投資錢洶涌

這是電影投資的美好時代,也是電影投資的尷尬時代。

張藝謀新片《金陵十三釵》未上映前,就已經在“花錢”上吸足了眼球。先是總投資高達6億成就了迄今中國最貴的電影;民生銀行1.5億元的貸款,也創下了金融業對單一影片的最大“賭注”。

如今,《金陵十三釵》正同《龍門飛甲》等影片在票房收入上展開惡戰,投資方和制片方冀望于票房的一路高歌收回投資,并賺得盆滿缽滿。紛紛擾擾的票房戰背后,來自銀行、VC/PE、游資等各路資本也在中國的電影市場暗自角力。


電影投資的高風險是業內共識,但各路資本依然前赴后繼涌入電影市場“淘金”。其中,不乏致力于電影投資的機構投資者,也有希望借此揚名的產業資本,更有在資本市場上借題炒作的短線客。

近期在中央將文化產業確定為支柱產業的背景下,有預測稱未來幾年國內票房有望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長。但在現實中,賺錢的電影屈指可數,票房慘敗的則不勝枚舉。

對于電影專業投資者而言,投資電影如何慧眼識金,并規避風險“暗礁”?在當下浮躁的電影投資環境中,投資方與電影方如何完美結合?當前電影投資還面臨哪些投資困惑和政策障礙?這些都值得電影投資界人士深思。

數百億資金期待進入

電影投資持續升溫

“130億元!”

盡管官方統計數據尚未正式公布,但據業內人士估計,截至2011年12月31日,去年內地電影票房突破130億已是板上釘釘。其中,《金陵十三釵》和徐克執導的3D武俠片《龍門飛甲》的票房“雙雄對峙”,日前均躋身4億元票房陣營。

《金陵十三釵》由于集名導演、大制作、高投入等特點于一身,加上民生銀行的大手筆貸款力挺,無疑成為2011年年末關注度最高的影片。

民生銀行與《金陵十三釵》的合作要追溯到2010年深秋。

起初,民生銀行建議出品方做創新型的投行產品融資,如股債結合的信托或者基金產品,但制片人張偉平則堅持要“最簡單的金融”——貸款。最終,新畫面以《金陵十三釵》版權質押的方式獲得貸款1.5億元,利息只是在基準利率基礎上略有上浮。

與民生銀行的做法不同,北京銀行提供給博納影業公司拍攝《龍門飛甲》的資金,則采用“打包貸款”的模式。

2010年9月,北京銀行朝外支行一次性“打包”貸款給博納影業1億元,用于《龍門飛甲》、《不再讓你孤單》等四部電影和《十月圍城》電視劇的拍攝。

對此,該行朝外支行行長助理盧艷超解釋稱,由于《龍門飛甲》資金需求相對較大,給單一一部電影貸款風險比較大,“我們從他們的拍攝計劃中挑選了幾部,進行打包貸款,以分散投資風險。”

事實上,這兩部賀歲大片的貸款案例,只是電影方尋求外部融資的一個縮影。2004年,華誼兄弟

籌拍《夜宴》時,為解決影片拍攝流動資金需求,從深圳發展銀行獲得5000萬元擔保貸款,此舉開創了國內銀行業涉足電影產業的先河。

2008年,北京銀行為《畫皮》提供1000萬元的流動資金貸款。此后的2009年,工商銀行為華誼兄弟拍攝《唐山大地震》等4部電影提供1.2億元貸款。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06年至2011年,商業銀行向電影產業發放的信貸資金已經超過6億元,其中以北京銀行涉足最深。截至去年10月末,該行電影加電視劇等影視方面的貸款,已經累計審批通過金額近30億元。

投資電影產業帶來的財富效應與光環效應,不僅吸引了銀行持續介入,也吸引了VC/PE、產業資本,乃至各路游資的關注。

繼成功投資《高考1977》和《山楂樹之戀》之后,由IDG資本參與投資的《雪花秘扇》于去年中秋上映,取得了不菲的票房和投資回報,而IDG中國區常務副總裁熊曉鴿,也因此被視為投資界中對電影投資代表性的人物。

來自其他行業的產業資本也加入了電影投資的行列,如樂視網也投資了《機器俠》等項目;湖南廣電、江蘇廣電等依托渠道平臺優勢,成功加盟《建黨偉業》等影片。此外,盛大、非常完美、麒麟三大網游公司已進軍影視投資。

不久前,博納影業集團創始人董事長總裁于冬籌劃拍一部山西題材的電影,熟料該想法剛一放出,當地就有不少煤老板主動找到他承諾:“你一分錢都不用出,來人拍就行。”

隨著山西煤礦改造大幕的拉開,當地煤老板數百億熱錢急切尋找出路,而“拍電影”,則成了繼炒房、炒股后,另一時髦投資項目,以至于山西某市籌建一文化產業園區,僅僅兩天時間就募資完畢。

“目前盤旋在電影產業上空至少有幾百億資金,但目前的市場盤子才130億元。”于冬表示,如此巨量的資金都在尋找電影項目,這本身就說明對電影市場的看好。

國內電影迅速增加的票房規模以及巨大潛力,無疑讓試圖進入電影市場的各路投資者,看到了一扇通向蘊藏著巨大寶藏的財富之門,盡管通向這條大門的路上遍布“暗礁”。

20%賺錢 10%打平 70%虧損

“光環”與“暗礁”

網上有一則流傳甚廣的2010年“虧本電影排行榜”。

2010年8月,由陶虹監制的影片《米香》上映一周即下線,票房不足10萬元。該片與焦恩俊、苗圃主演的電影《驚情》分列虧損榜前兩名。此外,張瑜執導的首部作品《廬山戀2010》和擁有范冰冰、王學圻等大牌的《日照重慶》均榜上有名。

在殘酷的票房面前,投資電影遠不像走“紅地毯”那樣風光,稍有不慎就會遭遇血本無歸的“暗礁”。

“電影是一個最具有不確定性的行業,進入電影投資界是要交學費的,目前國內缺少專業化的投資團隊。”達晨游創投執行總裁趙小兵深有感觸。

藝恩咨詢也在此前公開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提到電影投資的11種風險。其中包括政策風險、費用超支風險、撞車風險、盜版風險等。投資界普遍認為,在上映的電影中,只有20%左右是賺錢的,10%打平,剩下的70%都是虧損。

以2010年上映的三百部電影為例,真正獲利僅有《讓子彈飛》、《山楂樹之戀》、《非誠勿擾2》和《唐山大地震》等8部。而在去年,投資不足1500萬元的黑馬《失戀33天》,最終以3.6億票房收官,也成為國內迄今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電影。然而對于大多數電影淘金者而言,電影行業依然是一個風險大于收益的行業。

因此,若想投資電影不虧損,電影方和投資方都需算好成本賬。仍以《金陵十三釵》為例,自2007年從嚴歌苓手中購得版權到如今上映,外界測算,這部影片的票房須達到至少10億元才能收回投資成本。

為減少成本壓力,去年11月下旬,新畫面公司宣布最低票價標準,要求各家院線最低票價不得低于35元,同時要求片方的分成比例從目前的43%提至45%。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正是由于這種盈利模式和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導致電影制作公司取得銀行貸款和其他資金都并非易事。且對于投資能否收回成本、電影拍攝是否會發生費用超支等,目前在國內也缺乏后續的保險制度。

此外,電影市場還面臨一個巨大風險就是國外大片的沖擊。在2010年總計約100多億元的國內電影票房收入中,國外大片票房逾40%,“一旦國外大片無限制‘殺入’,整個電影市場格局可能都會被改變。”。

在電影投資高風險已成共識的情形下,緣何各路資本仍如飛蛾撲火一般,爭相涌入電影產業?

事實上,對于某些資本而言,其“醉翁之意”不在盈利多少,而在借助知名導演和明星團隊,提高企業自身知名度和產品聲譽。

自去年11月下旬開始,包括北京、上海、寧波在內的國內51個城市的民生銀行信用卡客戶都收到這樣一個短信——即日起,刷民生信用卡計積分消費達到某一標準,即可獲贈《金陵十三釵》電影兌換券兩張。

據了解,在此次民生銀行與該片的合作條款中,除為之提供貸款之外,還有后續宣傳資源的共享、贈送電影票、參與“十三釵”觀影活動等,納入到民生銀行每年年底的信用卡、私人銀行等客戶回饋的服務中。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