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財富雜志:谷歌不懼蘋果iPad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美國《財富》雜志網絡版今天撰文稱,谷歌真正的優勢在于信息,因此即使蘋果可以借助iPad在某些方面暫時領先谷歌,谷歌仍將在數據大戰中取得最終的勝利。

以下為文章全文:


蘋果的致命誘惑

不久前,蘋果和谷歌還是同盟,但現在,他們卻在為互聯網的未來而相互廝殺。他們不會進軍完全相同的領域:蘋果仍然專注于硬件設計;谷歌則仍舊致力于組織信息並出售廣告。他們雖然可以互補,但卻展開了競爭,雙方都希望成為我們的“終身伴侶”。

這兩家巨頭在移動網絡市場展開了爭奪:蘋果先是推出iPhone,現在又發布了iPad;谷歌則推出了Android操作系統以及Nexus One自有品牌手機。但這只是小打小鬧,並非斗爭的關鍵所在,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等到用戶隨時隨地都能夠彼此相互聯系時,再從中獲取機會。

有了iPad,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就能夠填補蘋果的手機與電腦產品之間的空白,從而為我們提供更長的上網時間。的確,iPad是一款非常優秀的產品,但卻無法改變世界。它甚至還是一種倒退。當互聯網使得所有人都成為內容創建者後,iPad卻希望讓我們重新變成受眾,變成純粹的消費者。因此蘋果極力吸引媒體公司,讓他們以為可以重新奪回內容的控制權。而在此之前,這種控制權恰恰被互聯網及其無窮無盡的鏈接打破的。美國新聞和文化網站Salon CEO理查德‧金格拉斯(Richard Gingras)認為,蘋果為出版商提供的是一種“致命誘惑”。如果不能吸引發布商,蘋果就什麼都不是。

谷歌看重數量

與蘋果這種嚴加控制並看重質量的戰略不同,谷歌更為看重數量:該公司盡可能地讓更多的手機、平板電腦以及其他一些尚未想到的消費電子產品使用Android操作系統,以便讓開發者可以為更多產品開發更多更好的應用。在今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對記者說:“應用定義手機。”

這種構想尚未實現。《時代》周刊、《紐約時報》及其他媒體公司都向iPad投入了大量資源,Android卻很少有人問津,盡管後者有可能意味著更大的基數。我擔心谷歌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簡潔特質,Android、Wave、Buzz等一系列新產品都越來越複雜。但是這場特殊的戰斗尚未結束。

一旦我們與我們的手機、平板電腦、電視、冰箱和汽車等設備彼此連接起來,移動網絡的創意便會毫無意義,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輕松上網。到那時,真正有用的是本地化新聞。我們隨時都會希望從網絡中了解我們周圍發生的事情。

[NT:PAGE=$]

信息無處不在

通過你手機中的GPS和地圖,或者利用谷歌Goggles拍一張照片,用戶就可以了解到當前所處位置的信息。要了解好友目前的所在地?Foursquare和Gowalla等基于地理定位信息的社交平台或者Facebook、Twitter和谷歌Buzz都可以給你答案。你的好友是否喜歡這個地方?Facebook和Yelp會告訴你。你甚至可以根據Flickr和YouTube中添加的地理標簽來搜索圖片和視頻。如果擔心犯罪分子,還可訪問Everyblock的政府數據庫進行查詢。想知道有哪支樂隊在表演?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收聽,也可以購買他們的音樂。想知道餐\館的菜單上有什麼?或者哪道菜最受歡迎?可以獲得優惠券和折扣。最終,你還可以將自己所處的位置告訴好友,以便了解到他們是否在附近。

想要通過這些信息與我們建立聯系,谷歌需要做兩件事情:第一,需要匯聚更多信息,並為我們的世界添加各種信息注解。無論使用何種品牌的手機,只要我們使用手機的次數越多,所留下的評論和照片就越多的,在互聯網上留下的去向信息也會更多,而互聯網也會對某個地方越發了解;第二,需要更加了解我們。谷歌需要借助定位信息、使用歷史以及社交網絡等更多信息來提升其服務和廣告與我們的相關性。

今天,蘋果或許可以提供一台設備將我們與無所不在的知識網絡聯系起來,但只有谷歌才能夠組織這一網絡,也只有谷歌才能夠借助這一網絡盈利。谷歌或許\會與蘋果在硬件、操作系統或應用市場開展競爭,但這只是枝節問題。谷歌最根本的商業模式非常簡單:用戶使用互聯網越多,谷歌就越優秀。蘋果只是幫助我們提升使用量而已。所以在這場戰斗中,誰贏誰輸都無所謂。因為歸根到底,谷歌才是最終的贏家。(鼎宏)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