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近結合 理性看待銀行股密集再融資
鉅亨網新聞中心
銀行股已陸續步入再融資密集區,而作為投資者則應當拋棄短視行為,遠近結合,理性看待銀行股的投資價值。
據證券時報6月3日報道,2日A股市場兩大銀行股被再融資閃了一下腰。中國銀行昨日啟動400億可轉債申購,受此影響,公司股價大幅低開5.85%,盤中一度重挫達6.6%,創出9個月來新低;另外,昨日配股除權的興業銀行股價也表現低迷,收盤跌幅達5.76%。
從目前情況看,銀行股的再融資正處于開始階段。除了上述兩家外,工行、建行為了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將陸續實施再融資,加上農行IPO漸行漸近,毋庸置疑,銀行股已陸續步入再融資密集區。數據顯示,在工建中交四大銀行上報再融資數額后,國務院批準的總額度高達2870億元。除再融資之外,眾多準備登陸A股市場的銀行也有不小的融資需求。
盡管國內銀行業目前基本面穩定、業績增長確定,但因為上述因素,市場各方對銀行板塊仍然維持著負面判斷。較普遍的觀點是,從短期市場來看,上市銀行融資、再融資的壓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對銀行股的趨勢性反轉形成較強壓制;從長期基本面來看,房地產、過剩產業調整以及重整地方融資平臺的序幕可能剛剛拉開,大量銀行貸款質量也直面考驗。而這些方面的擔憂導致銀行股下跌,正是造成最近一段時期A股陰雨綿綿的重要原因。
銀行再融資集中出現,一方面是中國銀行業經過2009年的信貸“大躍進”后,普遍面臨著補充資本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監管層面對可能的風險,要求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到更高標準,正是基于對行業長遠安全發展的考慮。從這些角度看,銀行股批量融資短期或許對股價產生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不失為明智之舉。
去年的天量放貸以及中國銀行業長期依靠數量擴張實現業績高增長的模式,使得銀行融資壓力在較長時期內存在,這是一個市場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但是,由于銀行股體量龐大,關系市場穩定,無論是監管層,還是各銀行本身,都始終把補充資本所需與呵護二級市場兩者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理性操作。
監管層方面,今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復銀監會關于大型銀行2010年補充資本的請示。按照國務院的批復,中、工、建、交四家大型銀行將按照“A股籌集一點、信貸約束一點、H股多解決一點、創新工具解決一點、老股東增加一點”的要求,采取符合各家銀行自身特點的再融資方式。而從銀行實際操作層面看,在努力爭取大股東援手的同時,各銀行自身在再融資方式上也多選擇了次級債、可轉債、H股融資、配股等手段,力爭將再融資對資本市場的沖擊降至最小。
對于近來大行再融資方案密集出爐引發市場對資金“抽血”的擔憂,分析人士表示,這主要得看再融資的具體方式。比如,發行可轉債對市場影響就較小,配股對市場影響稍大,但選擇配股的銀行多為“A+H”,相當一部分也會由H股股東分擔。因此,銀行巨額再融資真正“泄洪”到A股市場的相對有限,短期可能對股價有一定沖擊,但過分緊張沒有必要。
確實,情況或許并沒有投資者擔憂的那般嚴重。國泰君安認為,銀行股在經過了上一輪大跌后,前期政策風險已逐步釋放,業績增長穩健低估值的銀行板塊存在一定反彈空間;另外,從長期來看,銀行業基本面景氣,穩健向好,長期資產質量也將好于市場預期。在經歷持續調整之后,目前銀行股的估值水平已經具有吸引力,行業的平均估值分別對應2010年1.9倍市凈率、10.85倍市盈率水平。盡管全流通、股指期貨做空等令股市的估值區間已不再具有可比性,但銀行股整體目前尚處于相對安全區間。國泰君安表示,“吹去黃沙始見金”,基于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大趨勢,進行再融資后的銀行資本金增長將可以支撐業務規模的更快擴張,銀行股的盈利能力也將進一步增強。而作為投資者則應當拋棄短視行為,理性看待銀行股的投資價值。
(王彥彥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