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迷信機構投資者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證券時報) 2009-08-08 09:45
7.29大跌拉響了風險的警笛,其後,雖然三個交易日內指數悉數被回補,雄風再展,但市場似乎沒了先前的底氣,對風吹草動變得敏感起來。本周股指連跌三天,投資者陣腳大亂。行情究竟會怎樣演變,肯定是眾說紛紜的,誰也吃不準。不過,從媒體報道的信息看,一方面中小投資者大多變得謹慎了,許多已經退出了市場。另一方面機構投資者倒是較以前要樂觀:不僅基金的倉位水漲船高;不僅券商對上市公司業績預期調升越來越頻密,而且對指數的期望也在不斷提升。但是,連續的下跌會改變機構投資者的態度嗎?他們的預期又在多大程度上切合市場實際?
國內外證券市場中,中小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一直都存在分歧,國內的情況可能更為明顯。一直以來,主流觀點認為一旦市場出現分歧,尤其是中小投資者與機構之間出現分歧,那麼結局往往朝著機構的預期發展。由此,市場對機構投資者多了幾分敬意與好奇。其實,這並不準確。
自國內證券市場開啟以來,從早期對大戶的迷信,到後來對券商自營盤的迷戀,再到對基金行蹤的關注,可以說,我們對大資金的興趣不減當年。基金持倉結構、基金專戶資金流向以及大資金的進出,不管是否屬實,盡在市場追蹤之中,一些人、一些咨詢機構借此發了大財。至於這些資料有多大用處,能在何種程度上提高你的投資收益率,我相信沒有人能提供準確的數據,更不能證明在這方面的投資是物有所值的。
人們常說機構有很多優勢,包括人才優勢、信息優勢、資金優勢云云。客觀地說,這些優勢倒不見得虛幻,尤其與中小投資者相比較時,確實給人以貨真價實的感覺,但這些優勢能否兌換成投資收益,倒頗成問題。
美國的證券市場比較發達,成熟,向來被世人視為楷模,浸淫其中的機構投資者也普遍被人推崇。但事實表明,每一輪行情中,華爾街的共同基金中能跑贏指數的寥寥無幾。能常年獲取超額收益的,更是屈指可數。早幾年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倒塌、近來次貸危機中雷曼兄弟等大鱷的悲慘收場,給我們提供了最新的證據。國內機構投資者的盈利能力也沒能提供有力的反證。因此,似乎可以得出結論:機構投資者表面上確實具有某些優勢,但實際上這些優勢在物化成投資收益的過程中,並不如市場期望的那樣好。
如何解釋這種現象?理論上講,最根本的一點是,就浩瀚的證券市場而言,機構所擁有的那些優勢都只是滄海一粟,不足以影響、駕馭市場。比如說資金優勢,相對於整個市場而言,再大的機構所擁有的資金也只是恆河一粟;比如說人才優勢,也就是研究實力與預測能力,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核心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倒閉說明了什麼?其實,水平再高的機構的觀點也不過是一家之言。至於信息優勢,如果撇掉內幕交易之嫌,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這更是相形見絀。凱恩斯說選股就像選美,問題不在於被選者是否美,而在於有多少人認為她美。由此來看,有人稱機構是個大散戶,雖帶有戲謔意味,但從一個側面觸及了事情的本質。
3000點以來,機構對指數的期望值不斷攀升,並不斷調高公司業績預期來證明市場表現的合理性,市場也恰當地隨預期一起膨脹。而實際上基本面沒有太大的變化。眼下,經過幾天調整,樂觀者幾天前的預期也許消失得無影無蹤,或變得面目全非。因此,無論是什麼機構,無論它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其對市場的影響都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從目前經濟所處的階段看,雖然市場有通脹的預期並且長期通脹壓力確實存在,但從CPI和PPI的走勢來看,實體經濟中的價格壓力並不大,資產泡沫總體仍在管理層的可控範圍之內。況且相對於劇烈的通縮,資產泡沫的危害要小一些。兩害相權取其輕。因此,決策層出台過於嚴厲的貨幣緊縮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