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年金突圍之道:做大市場 規范管理
鉅亨網新聞中心
企業年金投資管理慘烈的競爭來源于“僧多粥少”,那么,“粥”能否做多一些呢?答案是肯定的,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盛斌對企業年金市場的樂觀亦不無道理。
根據人社部的統計,截止到2010年底,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數為3.71萬家,僅占全國1191.16萬戶企業的0.31%;參保職工人數為1335萬人,僅為同期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的6.88%。中國對企業年金需求的潛在空間巨大。
盡管潛力巨大,但是企業年金增長的速度并不快。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就開始引入企業年金制度,但是發展緩慢,一直到2000年,企業年金規模僅有192億元。2004年企業年金制度在全國推開之后,發展速度有所提升。但就目前的規模而言,與實際需要和經濟規模并不匹配。
企業年金增長緩慢隱憂
“歐債危機的一個誘因就是這些國家過分倚重政府提供的養老金,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或者私人養老金沒有發展起來。中國目前的基礎養老金替代率很低,如果不盡快發展企業年金,未來的養老將面臨很大挑戰。”參與《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1》編制的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博士齊傳鈞分析道。
目前中國企業年金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稅收政策模糊和優惠幅度有限成為制約企業年金發展的瓶頸,二是企業年金集合計劃發展緩慢使得廣大的中小企業沒有被調動起來參與建立企業年金制度。
齊傳鈞表示,要改變現狀,最直接的推手就是加快推進企業年金集合計劃發展,將參保中小企業及其職工的稅收優惠措施落實到位。
《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1》提出了企業年金規模增長緩慢可能對投資管理市場帶來的隱憂。長期“僧多粥少”將可能導致兩種后果:一種是通過激烈競爭,小的企業年金運營商市場地位日漸衰弱甚至從企業年金市場中完全退出,導致高度寡占型市場結構。
一位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人代表認為這種后果完全可能。“以目前的規模和費率看,管理機構的積極性已經被嚴重挫傷。某些機構被迫退出市場估計也是難以避免的。”他說。
另一種后果則更令人擔憂——企業年金運營商在生存極為艱難,且在無法攤薄利潤或壓縮成本的情況下,要維持和擴大市場份額,唯一的選擇就是向其管理的其他資產進行利益輸送來變相提高傭金水平或者直接降低服務質量。這樣的結果將導致運營商之間由“競優”轉向“競次”,形成惡性競爭型市場結構。
而一旦形成這種市場結構,運營商將不再關注服務質量和品質,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價格戰、廣告戰和資源戰上,甚至通過各種非法渠道“跑關系”、“走門路”,最終損害企業年金市場的可持續發展,也必定會損害企業年金計劃參加人和受益人的權益。
多手段改善企業年金投資管理
齊傳鈞提出,必須加快中國企業年金發展,提高企業年金的覆蓋范圍,盡快做大企業年金市場總體規模,這才是改變目前幾乎每家投資管理經營業績都不理想的根本途徑。
至于目前的費率低下,一位托管機構養老金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方面企業年金規模增大可以改變競爭激烈的現狀,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作為委托人的企業方也要有個成熟和冷靜的心態,如果既想把管理費率壓低,又想讓企業年金投資獲得高收益,又不愿承擔投資風險,這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企業年金的規模和費率之外,多家投資管理人希望下一步能夠拓寬企業年金的投資渠道,以爭取更好的投資效益。
2010年盡管股市震蕩下跌,但企業年金基金逆勢盈利。據人社部統計,當年21家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人全部取得正收益,加權平均收益率為3.41%。
張后奇表示,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的社保基金相比,企業年金管理既沒有新股優先配置,也沒有直投,在投資渠道上尚待拓寬。
光大銀行養老金管理中心市場總監宋綱建議養老金投資應該多元化,包括有擔保的政府基礎設施債券計劃、保險集權債券計劃、有抵押擔保的低風險直投等多種產品。保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他介紹,今年有一家比較大的企業年金基金,沒有進入市場,反而因為購買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遙遙領先。
此外,他還建議,監管部門應盡快推出企業年金集合計劃的“準生證”,這樣中小企業就能夠真正進入市場投資。但同時應該允許投資管理人將多個受托人集合計劃組合合并投資。
據人社部統計,目前全國3000億元的企業年金規模,約有2000多個投資組合,投資組合過多一方面造成了整體管理價格攀升,另一方面單個組合的規模較小,不利于企業年金進行規模投資。
人社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司司長陳良表示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他透露,明年將從投資組合方面,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研究制定養老金的產品辦法,為企業年金投資管理提供更多手段。
中國已經進入加速老齡化的通道。這使得民眾對于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養老金的保值增值有了更多的期待。社保基金長期以來由于投資受限,已經造成了巨額的福利損失。根據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的測算,如果取10%為基準收益率,剔除基本社保五險基金2%的名義收益率之后,1997年以來五險基金的利息損失高達6000億元以上,相當于抵消了同期財政對養老保險制度的所有補貼。
履新不久的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多個場合對包括養老金、住房公積金在內的長期資金入市發出熱切邀請,由此引發了養老金能否入市的爭論。爭論背后其實是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不信任。
作為長期投資,養老金入市無可厚非。關鍵是從監管方到市場參與方,各方都能夠尊重市場規律,共同打造一個陽光的資本市場。如此,將在這個寒冷冬天里帶給所有參保人一份在未來兌現的好禮。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