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基層醫療的信息化之路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經濟觀察報)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王杉曾表示:「信息系統是現代醫院的神經系統,是核心競爭力之一。」這個核心競爭力不僅僅是指大中型醫療機構需要,對於將承載更大功能的以農村醫療機構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主體的基層醫療而言,也同樣意義重大。

「農醫通」試點

王來英是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的一位農民,作為安徽省「農村醫療信息通暢計劃」(以下簡稱農醫通)試點縣的農民,王來英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兩年來在看病就醫上的點滴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醫院的醫生比以前問得更細緻了,「關鍵是醫生有對照了,不會胡亂地開藥。」王來英所說的對照即是醫院根據以前他來看病的情況,專門制定了電子健康檔案,每一次來看病,上一次的就診記錄都能輔助醫生更準確地分析病情,每一次的病情都在檔案裡留有記錄。


第二個變化是,醫生在開處方前,他能先看到藥品的相關信息。鄉里醫院的電腦裡都會將藥品的相關信息告訴他,統一規格和功效的藥品,有幾種可供選擇,他就可以依照自己的經濟條件選擇,而不像過去,「醫生開啥藥我就得掏錢買」。

第三個變化,還可以通過網絡系統,不用出遠門,直接向市裡的大醫院專家咨詢。這是王來英和鄉親們最推崇的,「以前每次去市裡看病都要很折騰,而且到了還不一定能掛上專家號,現在可以通過鄉里醫院來幫忙預約,很快就能得到城裡專家網上的指點。」

第四個大變化莫過於新農合的報銷。自從參加新農合以來,王來英多次因為新農合報銷程序的複雜而感到恐懼,有時候一些小錢乾脆選擇不去報銷,「農醫通」工程開通之後,他就可以直接通過系統完成實時報銷,即原來的「事後報銷」變為現在的「實時補償結算」,這也為村民省去了非常繁雜的報銷程序,而且享受的好處立竿見影。

2007年初,安徽省在10個縣、315家鎮級醫院實施了 「農村醫療信息暢通計劃」試點。「農醫通」計劃打包了寬帶服務、電腦設備、網絡系統架構和醫療信息化系統。「農醫通」的組合信息化解決方案能為中小醫院提供從掛號、收費到醫院管理的一攬子信息化服務。

據介紹,試點鄉鎮的醫療機構經過信息化改造,農民就診不但可以查閱自己的電子病歷,拿到規範的電子處方,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選擇治療方案。醫院規範了藥品、診療服務項目的價格,加快了醫院的業務操作流程。病人看病排隊時間明顯減少,醫生的看病效率得以得高。更重要的是病人對醫療消費明明白白,杜絕了以往手工劃價的缺陷。

此外,「農醫通」將中小醫院內部信息化建設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建設有機結合,使得各級衛生主管部門也能實時監管農村醫療機構經營及新農合資金使用情況,防止農民的「救命錢」被套用。農村患者看病從「事後報銷」到「實時補償結算」,降低了患者看病的門檻,有效化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評價「農醫通」開創了一種可供推廣的模式。首先,在合作框架下,「農醫通」集合了各服務商的優勢,保障了信息化工程的成功;其次,「農醫通」的統一品牌、統一運作,降低了產品成本;最後,類似於「分期付款」的建設模式,醫院避免了一期投入風險,也適應了醫療信息化回報期長的特徵。

信息技術助力

王來英和村民們所感受的這些巨大變化,正是得益於醫療信息化,而這則依賴於信息技術的助力。

信息技術對於醫療服務、公共衛生領域、藥品管理過程等環節都很重要,加上醫療服務這個行業本身的特點,信息技術應用是可以延伸到非常高、非常深入的階段。

據IBM中國區政府與公眾事業四部總經理劉洪透露,2008年,IBM在《全球CEO調研》中特別針對醫院院長、CEO和CIO所做的調查中發現,他們對信息技術的渴求擺在了整個業務變革中的首要位置,與此同時,也對信息技術應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回到新醫療方案中,我們不難發現醫改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以病人為中心展開的,並且必須在服務成本、服務質量和服務的可及性三者之間取得平衡。

劉洪認為,這一切都離不開信息化。

劉洪還進一步分析說,醫改中強調了加快建立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同時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作為基層醫療大網裡的農村醫療和城市社區醫療薄弱的現狀決定,要想加快這兩個方面的建設,實現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必須採取改善服務能力、降低收費標準、提高報銷比例等綜合措施,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信息技術將在以上環節發揮重要作用。

從服務質量角度來看,醫改中強調了所有醫療機構都需要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的管理,採取臨床服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設備支援等方式,幫助其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完善醫療衛生服務標準和質量評價體系,加快制定統一的疾病診療規範,健全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監測網絡並建立信息公開制度,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在這些環節,政府需要借助IT技術來監管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實現信息互通共享。

在服務成本方面,醫改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不同醫院之間的醫療檢驗結果的互認。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使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明顯減輕。而借助IT手段,可以使醫院系統進行信息整合並建立連續的醫療健康記錄,讓百姓在沒有地域的限制下實現互聯互通。

實現在這三個方面的平衡,目前在基層醫療機構,可以通過建立電子化健康檔案,網絡信息化的共享服務平台,區域協同醫療平台等具體的形式。

北京公共衛生信息中心主任琚文勝認為,信息化技術將使農村的居民可以享受更快捷便利的醫療服務。如在資金的監管方面,信息技術能幫助使用者更合理地籌資和設定補償線,更快地掌握相應的數據,制定相應的政策並且發現哪些新農合管辦人員在裡面有一些不良行為。

原來沒有信息系統的時候,農民通常從看病到拿到他自己應該拿到報銷的費用的過程往往是兩三個月,中間可能要經過八個環節。現在有信息系統以後,他在這台電腦上把醫院要交的錢交了,在另外一台電腦上就可以報銷,只需要三五分鐘就能夠拿到報銷的錢,實現即時報銷。

近幾年來,即便已經有可觀的投資、基礎建設、設備購買等等投入到社區醫療機構當中,但基層醫療機構仍然是門可羅雀,人們「擁擠」大醫院的熱情依然高漲。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病人對於社區醫療信心的缺失。從他們的角度看來,社區醫療資源不足、大夫不好、設備不全都使百姓在社區醫療面前卻步。

而透過運用科技使醫療工作更信息化和流程自動化,並且加強對於醫療質量的監測,使社區醫療的服務質量得到保證,信心自然可以建立,健康的市場導向的醫療服務才能出現。從這個角度看來,醫療服務質量和服務可及性可以說是相互依存,而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正有助於促進兩者之間的良好平衡、信息技術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升社區醫療服務在整個醫療體系中的作用。

基層醫療信息化的瓶頸

基層醫療信息化的市場雖然值得期待,但在廣大基層包括農村醫療機構由於受到使用環境、技術、人才等方面原因的制約,醫療信息化發展仍處在探索或起步階段。

IBM中國區政府與公眾事業四部總經理劉洪就表示,在基層醫療信息化進程中難度最大的問題就是當地的網絡質量、配套設施及人才水平。劉洪認為,由於基層醫療機構在組織信息化方面的基礎薄弱,沒有明確的承載信息化的實體,投入、管理、職能規範、績效考核等方面的長期缺失以及缺乏信息化環境來推動,更容易造成「數字化鴻溝」,這些都成了當前推動基層醫療信息化的瓶頸。

在安徽省推行「農醫通」試點之前的摸底顯示,2006年全省也只有不到5%的鄉鎮衛生院使用基本的醫院信息系統,而這5%還普遍存在設備陳舊、軟件落後、資金和技術維護人員短缺等問題。

還有一個重要的瓶頸則表現在IT服務商對基層市場的遲疑,很多IT服務商認為,基層醫療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的底子過於薄弱,對信息化的需求層次低,信息化佈局投入成本大,導致盈利空間狹窄,目前還不值得看重。

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醫療機構要實現信息化最低需要配置3台電腦,1台服務器,1套醫院信息化系統,再加上一些外設設備,以及架網布線上寬帶,一期投入至少得十幾萬元,如果再加上人員培訓以及後期的運行維護,費用更多。

基層醫院認為信息化投入巨大,回收期較長,不值得投入;而IT服務商認為農村市場需求層次較低,盈利空間狹窄,也不值得看重。「從醫院到廠商的積極性都不高,作為主管部門也只能在旁邊『光吆喝』。」安徽省醫院管理協會信息部的一位專家感慨。

劉洪則對信息化在基層醫療的運用前景和趨勢「保持樂觀」。

以新農合政策的推動為例,2006年,衛生部就專門發文,對和新農村合作醫療相關的信息系統的建設進行了規劃。在這份文件中,強調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是專門用於新農合業務管理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對新農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要求2到3年內在各級新農合管理部門、經辦機構、定點醫療機構以及其他相關部門間建立計算機網絡連接,實現網上在線審核結算、實時監控和信息匯總,實現新農合業務管理的數字化、信息化、科學化,提高新農合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在新醫改框架中,雖然缺乏對農村醫療信息化的描述,但可以看出新醫改方案推出後,衛生行業信息化的重點項目將從前兩年建設比較快的公共衛生轉移到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方面。」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說。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