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應是一只飽滿的"橄欖"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在《求是》雜志撰文,論及關于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幾個問題。在文章中,溫總理明確提出,收入分配問題已經到了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的時候,并且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橄欖型”分配格局。
何謂“橄欖型”社會結構?從形狀上看,“橄欖型”是中間大,兩頭小;從含義上來說,這是一個社會財富分配較為合理、以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結構。其實,這個概念在很多人聽來,已經十分熟悉。比之“金字塔”型結構,“橄欖型”格局是一種現代的、相對符合社會穩定和發展要求的一種狀態。
毋庸置疑,對于中國社會來說,“橄欖型”分配格局仍是一個愿景,仍是一個正在追求的目標。因此,關鍵之處還在于,中國社會結構如何演變成“橄欖型”?換言之,這涉及到中國社會結構的優化問題,“補低、擴中、調高”的思路究竟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得到貫徹?
如果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則可發現,分配格局的問題,其實也正是整個社會結構不盡合理的重要表現,是社會結構的現代化滯后于經濟結構現代化的表現。自1978年后,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比之經濟領域,社會建設領域未能取得相應的成績。所謂“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講的就是這個問題。
曾有社會學者提出,目前中國社會結構的發展滯后于經濟結構15年左右。這一論斷是否合理,尚可討論,但在經濟結構事實上也存在很多問題的背景下,社會事業建設的“跛腿”,成為同樣(甚至更)值得關注的命題。
在根本上,要形成“橄欖型”的收入分配格局,還是需要靠擴大中等收入階層比重,靠加大稅收調節力度和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同時,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公務員收入分配制度,規范國有企業收入分配秩序。溫家寶總理此次在《求是》發表的文章里,也對此作出了類似的強調。
這意味著,中國社會結構的進步,與收入分配的深化改革緊密相關。能不能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直接關乎社會結構現代化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一個如何切割社會財富“蛋糕”的問題。人們已經形成共識:當下的中國,既要做大財富“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新興市場經濟體,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盡管30多年來的社會財富總量在不斷增長,甚至在整個世界經濟的格局中占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但以13億多國民作為分母來除,人均財富仍然有限。顯然,一個健康的、充滿活力的社會,應該是飽滿而非干癟的“橄欖”。財富再分配的過程,不是要平均主義的思路,也不是“均窮”的過程。
也就是說,在一個不斷強調收入分配改革的語境里,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能忘了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我們當下的一個重要使命,仍然是在慮及資源、環保壓力的前提下,繼續大力發展經濟。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最終殊途同歸。“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需要改變,但那條相對較“長”的腿還不夠長,還需要更長才行。
其實,中國社會結構的現代化問題,道理不難理解,難的是真正去改變現狀。收入分配的改革涉及到利益的調整,一定會觸及很多人既有的利益,也一定會觸痛不少既得利益者。可以注意到,一些既得利益群體的力量還正在試圖固化現有的社會結構。因此,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必將會有很多新的矛盾與沖突,甚至出現激烈的利益博弈。“橄欖型”的社會結構建設不會一蹴而就,這是必須認識到的客觀現實。
說到底,無論是經濟的繼續發展,還是財富的公正分配,都將與改革這個關鍵詞緊密相連。壟斷行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能不能深入,行業壟斷能不能被進一步打破,以及收入分配秩序能不能進一步得到規范,等等,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也是普遍被認為應該“開刀”的社會“沉疴”。改革的決心有多大,力度有多大,將最終決定一只飽滿的中國式“橄欖”何時結成碩果。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