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外匯存底多多益善?台灣特殊國際地位須有更多考量

鉅亨網記者盧冠誠 台北


台灣央行昨(4)日公布 8月外匯存底為 3254.17億美元,較 7月增加 43.23億美元,再創歷年新高,全球排名仍位居第 4,僅次於中國大陸、日本及俄羅斯,到底外匯存底是否越高越好呢?對於台灣特殊的國際地位,這個答案肯定是對的。

回顧台灣過去外匯存底的成長, 1983年 5月突破100億美元; 1987年 2月突破 500億美元; 1995年 5月突破 1000億美元; 2003年 11月突破 2000億美元;今(2009)年 3月則是突破 3000億美元。

以匯率危機預防的觀點來看,外匯存底可視為外幣短缺的緩衝物,根據許多學者專家研究,支持較高的外匯存底可以降低國家金融危機的深度,因此保留較高的外匯存底,除了在外幣短缺時降低借款成本,也可以在民眾對本國貨幣缺乏信心時,穩定市場人心。

曾有人建議,提撥部分外匯存底來成立「主權基金」,對此央行立刻跳出來反對,並指出台灣外匯存底有一部份是短期投資的熱錢,並不是很穩定的資金,因此台灣外匯存底不可能成立類似中國大陸的主權基金。


由於台灣並非 IMF成員,若扣除進出口外資所需的安全存量後,可動用的外匯存底金額並不多,因此,屬於全民資產的外匯存底絕對不能輕易成立主權基金,以免投資不當,屆時血本無歸、動搖國本,連帶影響國內經濟發展。

衡量一國外匯存底是否足夠,有兩個指標可以做為參考,一為「外匯存底/進口金額」,另一為「M2/外匯存底」。

一國外匯存底要多少才恰當呢?依歐美學者的看法,外匯存底只要足以支應 3個月的進口所需就足夠,亦即「外匯存底/進口金額」等於 3,太多的外匯存底會浪費資源,所以 3是一個恰當指標。

但經過許多金融風暴及信評公司每次對一國信用評等後的意見均是:「外匯存底越多越好」,尤其台灣不是 IMF會員國,應保有更多的外匯存底。

以台灣今年 7月資料來計算,「外匯存底/進口金額」約等於 21,也就是說台灣所保有的外匯存底足可支應21個月的進口,也就是這個原因,曾有人建議台灣應減少外匯存底,以使資金更有效率的應用,但亞洲金融風暴提供一檢視機會,台灣憑藉龐大外匯存底,想必也嚇阻了不少投機客。

另一個衡量外匯存底是否適當的方法是用「M2/外匯存底」,這概念很簡單,如果台灣發生匯率危機,台灣百姓會如何做?當然是用最快速度將全部台幣換成美元,因為如果台幣天天在貶值,誰換的慢誰就虧的大。

所以如果該國全部民眾突然將M2中的台幣存款,一夜之間全要求換美元,央行的美元夠不夠支應這兌換要求?如果外匯存底夠,表示央行有足夠的外匯存底,所以「M2/外匯存底」這個比值自然是越小越好。

以台灣今年 7月資料來計算,「M2/外匯存底」約等於 2.71,也就是說如果現在所有新台幣用美元買回,必須用去 8721億美元,所以「M2/外匯存底」當然越小越好,因為可以用越少的錢買回。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