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供給側結構改革重要內容是消除價格扭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2-19 15:22
和訊網訊息 2月19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6年會上作《關於結構性改革的國際實踐》的主題演講,周小川談到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各個國家多使用傳統凱恩斯理論,從需求側來挽救本國經濟,由於很多國家債務率很高,財政政策發揮空間不大,轉而過度使用貨幣政策,這塊國際上也有很多討論和反思,未來應該將供給側和需求側結合起來考慮。
至於當前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周小川表示,若從某個國家需求來看,很多都是產能過剩的。但假如能足夠開辟國際市場,貿易政策不要過度扭曲,產能過剩要重新衡量。通過國際貿易,各國產能是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的。
以下為發言實錄:
結構性問題,就是價格問題。假設前提是有效市場。結構調整實質就是價格調整,價格改革,是有等效性問題。有一個例外,市場在有些環節,不能有效工作。因而有一些行政主導的結構性調整。
由於我國從傳統的中央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思維的角度,傾向於更多看到市場失效的環節,希望政府在這些環節發揮更多作用。哪些市場有效,哪些是市場無效?
市場自主調節,在絕大部分時候都是有效的,通過價格信號來調整。個別產品,市場調節不了,特別是一些重要產品。但實踐來看,政府主導的定價,未必好。如成品油。在國際,延時20天左右,過渡掉高頻變動因素,最終還是跟隨國際油價。很難說明,某些重要產品若交給市場決定是不行的。
至於人力資源、土地等要素市場方面,價格和實物供求之間的關係也是成立的,只不過情況要復雜一些,總的結論是不變的。
如利率、匯率也是供求關係和價格之間的關聯。單從國際貿易角度,匯率是貿易加權的供求關係,后來資本投資和資本流動,外匯價格更加往要素價格靠攏。
之所以說,市場有時候是無效的,過去傳統經濟理論,存在外部效應。廣義和狹義外部效應,如制造環境污染,損壞環境,是典型例子。有些把宏觀因素靠攏為外部效應,外部效應是一個重要需要研究的領域。國際上研究較多,就是把外部效應內部化,如污染問題,氣候變化,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把外部效應事先打入制造污染排放的成本里頭,要排放二氧化碳,必須買二氧化碳配合。在處理垃圾時就不用額外出錢。典型例子,如汽車的鉛鋅電池。
即便市場有時候無效,仍舊有很多辦法,使價格機制發揮更好的作用。也說明,不見得其他結構性政策,會比價格政策更好。
供給側結構改革,重要的內容,聽劉鶴主任講過,關鍵是消除價格扭曲,消化掉、改革掉,很大程度上就是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共基層結構性改革,跟本次全球金融危機,消除危機中,過度依賴財政貨幣政策,很多國家財政政策空間小,如債務率過高,又過度依賴貨幣政策。在國際場合上很多討論,過度依賴貨幣政策和凱恩斯主義,過一段時間,大家就會討論這個事情。應該更加側重供給側的考慮。供給側和需求側應該是相互配合的。
對外經濟關係重大,在對外經濟題目中,一個重要命題,就是比較優勢。尤其是要素流動,比較優勢會發生變化。有些比較優勢轉移,如勞動密集型生產,必然會轉移出來;有些是否轉移,取決於結構性政策和發展戰略。
從古典經濟學角度來講,比較優勢究竟跟我們的產能過剩、產能轉移是什么關係?中國跟周邊國家打交道時,經常說互補性強,咱們可以加強合作。古典經濟學不是這么說,即便沒有資源稟賦,也可以通過分工,可以使得一個國家生產某樣物品,另一個國家生產另一種物品,這樣能有更多產能和產出。資源稟賦差不多,可以多生產某種,進行交換。生產的帽子,對某個國家來說,就是產能過剩。只從本國供求關係來看,可能都是產能過剩。如果能足夠開辟國際市場,貿易政策不要過度扭曲,產能過剩要重新衡量。
如果把污染都留給自己,生產、污染留給自己,在兩高一資的產能過剩。結構政策和貿易政策要相互結合。運輸成本相當高的產品,不太適合通過貿易交換,應該更加重視,應該把產能交給當地生產。比較優勢和產能轉移,要更多和就業,創造就業和保持就業水平相聯系,這是比較典型的結構性問題。能為供給側改革討論,提供理論支援。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