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電影可以用"摸"的?產學合作共創電影業未來趨勢
鉅亨網鄭杰 綜合報導
在 1980 年代末期,電影工業的所謂研發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常常就是集體坐在辦公室內無止盡的不斷開會。
過去,迪士尼 (Walt Disney) 的電影執行團隊就時常不時一起關在郊外的會議室內,從早到晚對電影內容反覆不斷的討論。
當時迪士尼電影部門由 Jeffery Katzenberg 主掌,而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曾在其智庫工作過的 Peter McAlevey 回憶當時討論電影,就是坐那裡出主意,然後看看有什麼地方行不通的。
不過,那是過去的方式了,現今好萊塢的研發模式已經比過去要複雜得多了。
隨著電影拍攝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依賴科技支持,所有的影城公司都試著要一改他們過去保守的商業習慣,轉而致力於系統性思考電影業的外部挑戰,也就是電影業的下一步是什麼?
過去幾個月,新力影業 (Sony Picture) 就新設了 3D 科技中心以培育、訓練 3D 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
不過,在研發方面努力改革真的能夠對電影發揮巨大的變革嗎?答案是肯定的。
去年,大導演詹姆士科麥隆推出 3D 鉅作《阿凡達》成功創造了一種新的電影型態,更吸金 27 億美元一舉攻上史上最賣座電影;而這部電影就是在研發影視技術,配合劇情發展在 15 年後問世。
然而,除了 20 世紀福斯影業和其他贊助者這些年的贊助,詹姆士科麥隆個人也對他的研發計畫挹注許多資金。事實上,現在沒有任何一家電影公司願意資助那些先進的研發計畫。
實際上,電影業對更進一步研發電影科技的表現或許就只有體現在南加大了。南加大有全美第一所電影藝術學院 (School od Cinematic Arts),現在是一個跨媒體培訓中心,實驗性質濃厚,樂於嘗試新事物,然而這正是一般電影公司避免嘗試的事。
學院的院長 Elizabeth M. Daley 說:「我們可以不斷嘗錯誤、不斷摸索,而這一般電影公司所作不到的。」
例如,現在有個可在線上玩,也有 PS3 版本的《flOw》遊戲,就是由一位名叫 Jenova Chen 就讀電影藝術學院互動媒體部門的學生所研發出來的。Chen 當初對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所提出的「幸福發展心理學」很感興趣,因此創造了這個遊戲,模擬水中的浮游生物,在吃掉別人的同時不但減少敵人同時又能補充能量,以弱肉強食的精神讓自己快快長大。而在《阿凡達》問世後,也不難想像這個遊戲有躍上大螢幕的可能。
[NT:PAGE=$]
另外一款遊戲《貓與政變》(The Cat and the Coup) 則隱隱指出未來紀錄片潛在的取向。《貓與政變》是由南加大的學者所研發的,遊戲沿著 50 年代遭政變推翻下台的前伊朗總理 Mohammad Mosaddegh 展開,玩家則化身局外人遠遠觀察伊朗政局的變化,只能透過控制伊朗前總理的貓來間接影響政局。
根據院長 Daley 表示,現在電影學院中鑽研的問題更直接涉及到電影公司,包括要如何寫劇本才能將 3D 視覺的影響發揮到極致;甚至有一門課程還研討,動作擷取科技 ( motion-capture technology) 何時在劇情片中才能合理的運用。
福斯影業 (Fox) 是電影學院的贊助者之一,他們捐贈了 100 萬美元的獎學金,以換得率先得知最新的科技改革。
而院長 Daley 日前就帶領了一群畢業生拜訪福斯影業的主席 Jim Gianopulos,而其中一名學生介紹了對於觸覺介面 (haptic interface) 的實驗,對此 Gianopulos 感到驚奇,不過他也表示現階段這個實驗還沒有辦法立即應用在福斯推出的電影上。
不過,終有一天電影公司應該會弄清楚該如何將這些技術運用在電影上的,到時候觀眾看電影除了 3D 眼鏡,也許還會需要更多的配備。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