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體系嘗試醫改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北京市平谷區機關公務員手上多了一個本子。原先是一個享受公費醫療的小藍本,現在是《北京市醫療保險手冊》。
北京市平谷區5月份在北京率先取消公費醫療制度,將原先的公費醫療併入基本醫療保險改革體系。北京市目前享受公費醫療有2萬多人,分別是行政機關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這部分人過去採取上不封頂的公費醫療制度。
平谷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劉忠說,醫療保險改革改變了公費醫療項目經費政府全部負擔的形式,由單位及職工個人共同繳納保險費,且繳費水平與工資掛鉤,從而建立起兼顧公平和效率、長久穩定的醫療保險制度。
現在這些公務員在加入基本醫療保障後,每月全額工資的2%將被扣除,外加所在的單位支付的10%,將劃入個人醫保賬戶。
而並軌為基本醫療保險後,上述原先享受免費醫療的人員,以個人醫保賬戶為依托,可選擇4家定點醫院和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並能夠直接到全市19家A類醫院、52家中醫醫院和111家專科定點醫院看病就醫。
北京市實施上述制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減少公費醫療的負擔。
按照此前《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政府關於公費醫療管理暫行規定》,年度內門診醫療費支出在3000元(含)以下部分職工個人負擔20%,其餘由享受單位負擔。3000元以上部分職工個人負擔10%。
此外,享受公費醫療的退休人員,一次性住院費7000元以下(含7000元),個人負擔3%,由醫療單位負擔97%;7000元以上部分,由醫療單位負擔20%,區公費醫療辦公室負擔80%。
上述政策執行多年,平谷公費醫療開支是人頭加標準計算,年度每年遞增10%。為此2001年財政年初預算安排公費醫療開支1056萬元。2002年安排1162萬元。2003年財政年初預算安排1278萬元。到了2008年這個數字上升到4300萬元。
原平谷財政局副局長徐春英研究發現,公費醫療實施多年,患大病的藥費超7000元以上的人員增多,按文件政策計算醫療單位的實際負擔加大。比如2001年區醫院扣除公費醫療虧損經營還有結餘,但是2002年區醫院扣除公費醫療虧損後還虧損686萬元。
實際上,參加醫保的市民,年均醫療支出費用比公務員要低得多。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全區居民人均醫療費支出522.7元,與上年相比增長1.2倍。不過,2008年2萬多享受公費醫療人員,政府支付了4300萬,人均2000元左右。
平谷規定,對於加入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員,急診費用通過個人賬戶支付,超過起付線的費用按50%-80%比例報銷,年限額2萬元。住院費用根據醫院等級按85%-99.1%比例報銷,年限額7萬元;7萬元以上部分由大額互助金支付70%,年限額10萬元。長期居外的公費醫療人員經申報審批後可在異地選擇醫療機構就醫,也同樣享受公費醫療併入基本醫療保險政策。
而對於大病,即超出10萬元以上費用的,單獨有另外一個針對公務員等的補助醫療保險制度。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表示,中國如果放棄對公務員等公費醫療制度,並軌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還需要一個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原因是基本醫療保險只能解決小病,大病需要補充的醫療保障,可由醫療保險機構或者商業保險機構來做。」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