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辨析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2009-08-05 12:11

8月1日,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公司發佈了大學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7月月度報告,截至7月25日的數據顯示,2009屆大學畢業生的全職工作簽約率為49.5%,較6月底的數據上升近10個百分點。事實上,由於經濟的不景氣,今年應屆大學的就業率已成為焦點問題,而對統計數據的質疑,衍生出「被就業」等話題。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有時並不反映在「統計」之內,通常統計畢業生的就業率,確實是以「就業協議書」為參考,但更主要的是以學生檔案的「派遣統計」為準。而大學生是否就業,受限的瓶頸主要是在全社會經濟景氣與結構方面,而國內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勞動力市場,對於簡單勞動力需求較高,而對白領需求較少。因此,今年我國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偏低,儘管數據略好,但人們仍然感覺比去年就業更加困難,出現理解與感覺上的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首先, 長期以來,我國雖然在高等教育方面提高投入、大幅擴招,但是以當前國內經濟高增長、高等院校的大幅擴招與大學生就業增長率相比,讓人感覺不到存在科學的、正向的關聯關係,這意味著高等教育存在供過於求或者經濟結構存在失衡等問題。而在畢業生就業統計方面,一直以來,教育部負責統計、發佈應屆大學生的就業率數據,社會參與程度、響應程度很低。如教育部統計,截至6月31日,已有415萬高校畢業生落實去向,與去年同期相比就業人數增加44萬人;就業率達到68%,同比基本持平,但是能有多少學生和家長,知道國家相關部門的歷年統計數據呢?因此,對於統計數據的質疑不僅來自現實感受,也來自對統計服務的陌生感。

其次,對於個人來說,首輪就業是人生最關鍵、同時也是最難的一步。由於市場選擇,用人單位偏重於招募有一定工作經驗、最好是有一定業務資源的員工。畢業生與老手的競爭,各方面都沒有優勢。因此,除了個人聯繫用人單位以外,有些畢業生,特別是富家子弟,「拼」的就是家世與背景,甚至金錢、家長地位、權力的高低大小等等。這對多數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有些學生儘管可能很優秀,但是他們已經「輸在人生的第一步」上。而當更多沒有「門路」的普通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的時候,社會就會感覺到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加,這也體現在無助者更傾向表達無助,形成一種社會輿論。

其三,是目前用人薪酬過低。基於經濟利益的理由,用人單位的輿論策略,也打壓了應屆大學生的就業信心。多年以來,自應屆畢業生開始聯繫接收單位時起,輿論就一邊倒地強調畢業生的「競爭劣勢」,這本是可以理解的,但真正指出這一傾向的市場調查和行業專家,卻很少提及其中的弊端。

日前,有媒體統計在一線城市,研究生期望薪酬已逼近本科生。大專學歷的學生期望薪酬集中在1000元-2000元,比例為52%;45.4%的本科畢業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2000元-3000元,還有33.3%的本科生將期望薪酬定在1000元-2000元。

這則統計的可信性很高,也與人們的直接觀察和體會相符。但這對學生而言非常不公,為獲得就業而把「期望薪酬」降至最低,預示著什麼樣的未來?一般而言,學生就業之後再獲加薪,是非常困難的。在當前的就業單位,如果被排除在國營企事業或公務員序列之外,加之以低薪酬進入就業市場,學生個人的發展前景如何,學生自已也很難有好的預期。

一個社會的就業率是項重要的經濟標誌,沒有充足的就業率,經濟發展、啟動內需等一切都無從談起。但是,低薪酬的就業也不是辦法,學生不但需要工作,而且需要有一定「質量」的工作。這也需要全社會做深刻的反思,為什麼走到這一步呢?人才真的是過剩嗎?

當前,大學畢業生人數所佔國內勞動力的比例,並不算「多」,又怎麼可能沒有工作呢?這與中國就業需求結構與人才供應結構有密切關係。中國的發展模式就是依靠投資和出口,這決定了製造業發達而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不足,使得製造業人才需求較高而服務業吸納就業較少。

而我們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大多數面向第三產業,而且教育內容僵化,因此,人才供給與經濟結構有所脫節,國家應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教育部門也應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普及率,為市場提供「有用的」人才,以筆者所在職業高校為例,最近三年,學院畢業生年一次就業率平均在98%以上、簽約率達90%以上。這與市場調查機構所發表的數據,給人的感覺並不相同。

文章標籤

鉅亨號貼文

看更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