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為何捲土重來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國際金融報) 2009-08-03 10:28
股市樓市雙雙量價齊升;二季度外儲增加超過1700億美元,是一季度的23倍……境外「熱錢」規模有多大?它們從哪裡來,流向哪裡?所來為何?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近段時間以來,股市和樓市雙雙出現量價齊升的局面,滬市一度突破3400點大關,日均成交量多日保持在2000億元以上,創2007年5月以來的天量。股市飆升的同時是房價回升,從5月開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房價和成交額普漲。業內人士分析,在經歷了2008年短暫的撤退和觀望後,境外「熱錢」似乎再度活躍起來。
據統計,今年二季度我國外儲增加超過1700億美元,增量是一季度的23倍,巨大的反差和增量中不能解釋的部分正引起市場的高度關注。
境外「熱錢」捲土重來
最近一段時間香港金融管理局動作頻頻:為避免港元的過快升值,金管局不斷加大港元的投放量,力度之罕見為市場所關注。「加大投放意在平抑匯率,其背後是『熱錢』襲港和美元的突然流入。」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一語道破其中奧秘。
連平的判斷與花旗銀行近期一份研究報告結論相吻合。報告認為,近兩個月來,平均每週流入香港的資金已經達到2007年牛市高峰時流入的資金量水平。
「熱錢」入港被一些專家謹慎地解讀為跨境資金進入內地的序曲。「『熱錢』進入香港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回升情況好於預期,因此不排除一些投資者借道香港,購買和內地相關資產。」連平說。
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日前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2009年第二季度外匯儲備淨增長1778億美元,扣除貿易順差、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匯率波動等因素外,不能解釋的外儲增量高達數百億美元。報告認為,這部分資金的增長正是短期國際資本流入的結果。
「目前境外資本的流入要明顯大於流出,實際上體現出一種資本的淨流入態勢。」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司副司長孫魯軍日前在中國金融市場分析年會上說。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認為,雖然規模不好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近期「熱錢」流入中國的數量在不斷增加。
覬覦中國股市樓市
在一家大型房企做投資經理的劉軍發現,公司最近的活動日程中與有外資背景的投資基金間的洽談明顯增多。「老外正在掉頭回來,在找進來的門路,這種情形似曾相識。」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分析說,這次「熱錢」並不在於賭人民幣升值和升息,而是看到了中國資本市場率先出現了流動性膨脹,具有鮮明的資金推高資產價格的特徵,在當前沒有其他出路投資且長期沒有利潤獲得狀況下,飢渴的熱錢流入中國資本市場是可想而知的。
「雖然目前『熱錢』沒有去年規模那麼大,但由於現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局面比前兩年厲害得多,樓市股市價格的節節上漲,正成為『熱錢』流入的強勁動力。」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明解釋說。
除了房地產市場,A股市場成為跨境資金的又一目的地。我國目前股市、樓市上漲行情與「熱錢」湧入不無關係。
「熱錢」湧入的國際背景
金融危機以來,發達經濟體紛紛推出擴張性財政和貨幣刺激方案,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市場資金寬裕程度歷史罕見。在金融體系漸趨穩定而實體經濟遠未企穩回升的情況下,受回報率低和美元貶值等因素影響,這些資金在美國債市股市難有作為,便逐步流向更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國家。
劉煜輝認為,3月底中國面臨的「熱錢」流向逆轉與美國的貨幣政策有關。美聯儲3月宣佈購買長債計劃後,國際市場對美債和美元的憂慮與日俱增,大量資金從美債和美元市場撤離,其出路大多流向具有金融屬性的商品市場和新興市場的資本市場,包括中國。新興市場股市第二季度反彈幅度超過70%就是例證。
「因為我們存款利率比別人高,資產價格漲勢也好,還有貨幣升值的可能,所以『熱錢』肯定會進來。」外匯專家陳炳才說。
應對「熱錢」當趨利避害
資本流動的同時風險總會裹挾而生,無論是經濟繁榮時期還是衰退時期,跨境資金從來都是一柄「雙刃劍」。
跨境資金進入中國,一方面說明外資看好中國復甦前景,這部分資金中有相當一部分屬長期投資,如合理利用,將對經濟企穩回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過多「熱錢」夾雜其中,則可能帶來快速推高股市樓市價格,強化通脹預期,引發經濟泡沫。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鄒平座認為,過度的資金流入會加劇中國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資產泡沫。但是,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熱錢」流入中國並不全是壞事,如果把握得當,則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復甦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壯大。如何趨利避害取決於管理當局的經濟智慧和能力。
孫立堅認為,防範「熱錢」有兩方面的功課要做:一是控制泡沫,打消熱錢流入的動機;二是加強對「熱錢」的監管,尤其是對地下錢莊和不正常大筆資金的匯入匯出現象進行徹底的盤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