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技術的力量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經濟觀察報)


「網絡如何改變了這個世界?」無疑是個令人執迷的「老生常談」,沒人可以給這個問題以完美的答案。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不是高深的技術,而是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力量逐漸像電力一樣走入生活之後,正在帶給人們的小改變。這個改變是否會引發前所未有的社會變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以知識為重要生產力的未來社會?未來人們會用行動來得出答案。

新技術的出現會使社會結構發生改變,歷史上幾次工業和信息技術革命都證明了這一點。在過去這些年裡,互聯網展示了驚人的創造力和破壞力。社會開始出現虛擬組織,人們的關係開始偏向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而不是血緣、地緣或者其他傳統社會關係。網絡史無前例地把社會連在了一起,這是不難理解的;但連在一起後會迸發出什麼樣的力量,人們也許永遠也無法預知。

伴隨網絡大潮成長起來的各種新公司、新行業,從開始就把利用網絡融入到整體發展戰略中。網絡降低了「研發」和「創新」的門檻,這兩者作為各種評估的重要指標,常常需要跟金錢的大量投入和產出掛鉤。而今,一夜間,無論是「研發」還是「創新」都變得容易起來,至少看起來像是這樣。

民眾化的創新


故事的最開始,起源於網絡使10億人口看似過於簡單的集合在一起。這成為一個可以隨時被任何人和組織利用的重要資源。雖然,針對具體問題時,10億人中的每一個不一定都是「有效人口」。但是只要方法得當,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大眾」並不困難。

由投票和點擊率產生的新聞推薦,由用戶上傳形成的內容播放平台,都多多少少得益於此。其中,最了不起的當屬維基百科(Wikipedia)。沒人會為去建立、提供和更正維基百科上那些詞條,獲得一分錢的報酬。然而維基百科上的詞條卻越來越多,單條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錯誤更是越來越少。引用維基、相信維基早已成為不言而喻的事情。不管這後面隱藏著多少人的多少種心理因素,知識本來就具有的公共和傳播屬性,都足以作為解釋的理由。

在沒有報酬的對立面,是100萬美元的獎勵。

美國最大的網絡影碟租賃商奈飛公司(Netflix)在2006年10月宣佈啟動一項名為Netflix大獎的競賽,目的是改善該公司的在線影片推薦系統算法,鼓勵全世界研究團隊,以奈飛公司目前使用中的影片推薦系統Cinematch為競爭標的,參賽團隊如能將Cinematch推薦績效提高10%,將有資格獲得總額100萬美元的獎勵。大獎賽吸引了全世界5萬多名計算機科學家、技術專家、業餘愛好者參與角逐,所有參賽團隊都在為提高這一推薦系統算法績效的10%大關而奮鬥。5萬人工作兩年,是多少個100萬美元才支付得起。直到2009年6月,這一大關才被由一些國際頂級計算機科學家聯手組成的一個團隊打破,績效提高了10.05%。按照比賽規則,奈飛公司宣佈進入最後30天決賽。在決賽第29天,一支有中國博士研究生參與的團隊,提交了一個更優的算法。對眾多參賽團隊來說,比賽只是一個副業,更重要的目的是測試他們的算法,假如順手能拿到100萬美元的獎勵,也更刺激。

借用「民眾創造」的模式,奈飛公司只花100萬美元就顛覆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常說的「買的沒有賣的精」的消費原則。

成為民間科學家

一個基地位於馬薩諸塞州沃爾瑟姆,名叫「創新中心」(InnoCentive)的網站,每天都在進行著類似奈飛公司大獎賽的競爭。它的客戶包括世界500強的公司,比如寶潔、杜邦和巴斯夫。當這些公司的研發部門遇到某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他們就將問題交給14萬來自170個國家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會定期瀏覽 「創新中心」的網頁,尋找工作。解決了問題的科學家,大部分將得到1萬-10萬美金的酬勞。許多個人創新者並不完全為了錢,而是為了在挑戰研發難題過程中個人價值的實現。

一位叫喬治亞的意大利婦女就是通過網絡為「創新中心」工作的「民間」科學家之一。喬治亞擁有博士學位專業是洗滌劑配方、農用化學品和分析化學,畢業後因為找不到研究性崗位,做了化工廠的質量經理。在加入「創新中心」的4年裡,她常在做完家務後加夜班,研究那些令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感到頭疼的問題。她通過「創新中心」幫助「寶潔」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她發明了一種染料,在加入一定量的洗滌劑後能讓洗碟水變藍。儘管與「創新中心」合作的公司不應被公開,但喬治亞稍後就發現寶潔申請了一個和她的這項發明有關的專利。她的這項「廚房實驗室發明」為她賺得了3萬美金。之後,她又獲得了1.5萬美元的酬勞,因為在她的幫助下「腫瘤標誌物」的研究得到了發展——這是一種用在治療肌無力症 (ALS)或者葛雷克氏症中,衡量治療結果的指示體。令人驚訝的是,喬治亞之前並沒有接觸過肌無力症,甚至都沒有涉足過醫學研究這個領域。

許多研究者認為,「創新中心」發展壯大的原因之一是個人 「解決方案提供者」多元化的知識背景。事情往往是,「解決方案提供者」對某個領域越不熟悉,就越容易出成果。

從商業效應到社會效應

我的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句 「諺語」:二流子是發明家。這句稍帶粗俗的話講了一個簡單明瞭的道理——聰明的、讓人坐享其成的辦法其實許多都出自懶人的腦瓜。當涉及到如何通過大眾使用互聯網時,「懶人」問道:為什麼不讓用戶去創造內容呢?為什麼不好好利用民眾的創新熱情和能力呢?「懶人」的借口就此昇華為「用戶創造內容」的創新民眾化理論。

這個理論的商業技術術語叫 「眾包」(Crowdsourcing),所謂「眾包就是將勞動分解成小零件,或者單元,依賴大眾的某種貢獻,讓大眾中正確的人為你完成龐大的工作任務」。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滿足人們心理、社會或者情感上的需求。這是某件事之所以吸引很多人來參與的奧秘。現實生活中,某人或者某組織給了大眾他們想要的東西,大眾的創新力也未必非要金錢作為回報。

網絡將人們組織起來,創造了沒有「出身,種族,性別,年齡和資歷」的世界。以能力為標準,我們可以輕易在這個「世界」找到一群聰明的或者受過良好教育的群體,同時聚集大批的高水平業餘愛好者。因為這個原因,過去幾年裡,全世界的人們顯示出一種奇異的集體行為:他們共同完成任務,不為金錢回報,完成曾經應是由某個專業領域的高薪僱員完成的或者無法完成的任務。這種現象正在影響學術、商業、產業的很多領域。

在這個時代的進程中,網絡作為一種技術,使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公平的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參與和創造歷史的權力。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