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中國船舶09年每股收益3.77元擬10派8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船舶09年年報顯示,公司09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01億元,同比下降39.88%;基本每股收益3.77元。公司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8元(含稅)。

中國船舶(600150)3月30日公布2009年年度報告顯示,公司2009年實現營業收入25,237,536,170.71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8.74%;利潤總額3,142,196,348.18元,同比下降38.9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00,605,198.56元,同比下降39.88%;基本每股收益3.77元。公司決定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8元(含稅),派發現金紅利總額為530,045,230.40元,剩余364,050,005.08元結轉以后年度分配。

2009年,面對金融危機影響、世界船舶市場嚴重萎縮的不利形勢,公司造船、修船、核心配套及非船四大業務面臨的市場形勢均空前嚴峻:造船業務新船需求急劇萎縮,船價大幅下跌;修船業務大幅減少,改裝船寥寥無幾;柴油機制造供需矛盾逆轉,生產任務大幅下降;非船業務競爭格局加劇。在接船難、交船難、盈利難“三難”矛盾不斷加劇的形勢下,各成員企業堅定不移貫徹董事會確定的2009年經營方針和工作目標,抓住一切機遇,推進經營生產,戰勝一系列困難,保持經營生產的穩定。

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完成252.38億元。其中造船201.24億元,柴油機25.05億元,修船20.19億元。經營承接合同總額113.73億元,其中造船78.25億元,柴油機制造16.32億元,修船12.39億元,非船6.77億元。承接新船訂單14艘,336.6萬載重噸,累計手持船舶訂單109艘,2027萬載重噸;承接柴油機57臺,59.68萬千瓦,累計手持柴油機訂單127臺,139萬千瓦。由于世界金融危機導致訂單減少、船價走低,公司造船總量比2008年有所增加,但銷售收入較2008年有所下降,經營承接額與08年相比也有較大幅度下降。


2009年,“交船難”的矛盾逐漸顯現。船東普遍放慢接船速度,延期交船、變更合同甚至撤單要求也開始出現。因此公司把“保交船、保訂單,實現穩健經營”放到第一位來抓。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2009年的“管理提升年”活動,推進公司精細化管控模式,加強生產準備及應對船東要求的應變預案的制定,造船生產按節奏保持高速增長。外高橋造船全年造船總量突破600萬載重噸大關,達到創記錄的34艘,60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2%,占中國造船總量的15%,成為中國第一家年造船總量突破600萬載重噸大關的船廠,年造船總量連續五年位居中國各船廠之首,并首次躋身世界造船三強。國家重大海洋裝備工程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項目也穩步推進,為2010年2月下旬出塢創造良好條件。

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緊緊圍繞保交船的目標,科學編制各項生產計劃,強化三地生產統籌協調力度,加強資源合理配置,推進建模和新工法應用,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1號線創造一個船臺年上船臺和下水各11艘的國內新紀錄,2號線也開創國內浮船塢造船的先例。全年完成造船12艘,計61.4萬載重噸。

面對修船量大幅萎縮,修船價格持續下滑的市場情況,公司所屬兩家修船企業依靠全體員工的群策群力、頑強拼搏,確保修船經營生產沒有出現太大下滑。中船澄西全年交付修船216艘,產值計21.04億元。廣州中船遠航船塢有限公司全年交付220艘,產值計8.36億元,由于受修船單價持續下降及龍穴修船基地固定成本大幅上升及航道限制等因素影響,2009年廣州船塢發生虧損5238萬元。

滬東重機有限公司面對船廠、船東頻繁多變的計劃調整和從嚴的質量控制,堅持“用戶第一”原則,加強生產協調和質量保證,克服生產及配套的種種困難,按時保質交付柴油機87臺,計110萬千瓦,確保合同產品100%履約。

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機有限公司同樣在技術、生產、服務等多方面提高質量,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贏得客戶信任,打好保訂單的基礎,全年交付柴油機32臺,計102萬千瓦。

公司利用在風力發電設備、盾構、柴油機備件等非船業務領域的基礎,持續大力開拓。2009年,中船澄西完成非船業務產值6.46億元,滬東重機完成非船業務產值2.73億元。

根據市場變化,公司在散貨船、油輪等常規船型領域不斷推陳出新,適應市場需求,提高產品競爭力。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公司下屬成員企業已形成好望角型散貨船、VLCC及阿芙拉型原油輪、3-6萬噸級散貨船、海工產品、船用低速柴油機、風塔產品等相結合的產品結構。外高橋造船的好望角型散貨船及VLCC等船型在市場上仍具領先優勢,3000米深水鉆井平臺的成功經驗將極大提高其在海洋工程領域的優勢,“大型總段移位工法”、“分段鏜孔工藝”等先進工法、工藝的成功實施,縮短造船周期,有力地提升市場競爭力。中船澄西的中間加長改裝船、自卸船改裝、5.3萬噸散貨船、3萬噸小靈便散貨船、陸上風力發電塔等五個項目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產品。滬東重機及中船三井兩家主機廠在大功率、長維護周期、全電控集成智能環保型柴油機領域完成一系列新產品的研制,產品技術及性能達到國際同期先進水平。

2009年中船澄西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證書,與2008年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證書的外高橋造船、滬東重機和中船三井分別享受到企業所得稅優惠和其他優惠政策支持,有利于公司整體科研實力的提升。

在降本增效方面,外高橋造船廣泛動員、深入挖潛,通過技術與價格審查,舾裝件、各類材料的采購價格以及各類外包外購費用,各類材料設備外協外包降價總金額近1.5億元。通過開展已簽合同重新談判,各類材料及設備價格累計下降近7000萬元。通過降低采購成本、減少物耗,基本實現降低采購成本30%目標。

中船澄西通過加強預算管理和控制,各部門預算費用比2008年壓縮4,600余萬元;通過遠期結匯操作產生6,900萬元的匯兌收益;與已簽訂合同的供應商協議下調金額達2,000多萬元;利用庫存鋼材達到15,496噸;比質比價采購,成本下降2,800余萬元。

2010年公司經營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保交船、搶訂單、強管理、降成本、防風險、謀發展”的方針,在確保完成2010年經營生產任務的同時更加注重發展方式轉變,更加注重結構調整,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更加注重管理提升,更加注重人才培養,全面增強公司的綜合競爭力,為迎接造船業新的春天夯實基礎。

公司2010年經營計劃目標為完成營業收入281.37億元,其中造船227.26億元,柴油機28.08億元,修船20億元。造船完工計劃51艘,757.8萬載重噸。柴油機完工計劃98臺,111萬千瓦。

為此,公司將繼續密切跟蹤與分析市場動向,加強信息收集整理,盡早發現和應對船東方面的變化,加強計劃的編制與導向,策劃預案,統籌安排,確保交船。要繼續高度重視市場風險控制,縝密梳理在手訂單,分析各種潛在風險,加強預案應對措施,把市場風險降到最低。

公司將進一步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擴大視野和接觸面,細分市場,努力發掘新船東、新市場。持續關注、分析船價走勢,確立合適的價格策略。要積極運用出口信貸、租賃融資等多種手段,以創新方式開拓市場,謀求新的發展。

2010年,造船生產總量(噸位數)計劃增長幅度較大,為保持造船業務的穩定,外高橋造船與其下屬的上海江南長興造船有限公司“兩岸三地”一體化管理模式還需進一步梳理生產運行體系,特別是臨港海洋工程基地運行體系需要在試生產后進行磨合推進。中船澄西的“一江兩岸三線”的一體化管理模式還需加強磨合,提高運行效率,完善生產體系,為全面完成造船計劃創造良好條件。

近年來,公司通過狠抓基礎管理,促使精細化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與日韓先進同行相比,公司的精益管理水平還較低,還未形成精益造船管理體系。2010年,公司及所屬成員企業將繼續推進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使公司各項業務流程更加簡潔精益,生產更加順暢高效,安全和質量得到更好的保證。要依靠管理精細化,進一步挖掘內部潛力,擴大工業增加值和毛利水平,在通脹壓力不斷增大的形勢下,要著力加強成本控制能力,嚴格目標成本管理責任,加強成本運行監控,從設計、生產、管理各個環節上降本增效。

公司將不斷完善各項業務流程及內部控制制度,以使公司內控管理及會計核算工作不斷提升,并對成員企業會計核算起到監督、指導作用。要通過強化現金流管控,加強船東資信管理,關注應收款等,做好財務風險的防范和控制,保障公司權益。

在硬件設施和配套資源成為我們貫徹實施“十八字”方針重要支撐的條件下,如何提高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是股東及市場一直關心的重要問題。

雖然縱向上看公司近幾年的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方面持續取得突破,但是橫向上看,公司的設計研發力量還不能適應公司快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求,前期開發和詳細設計能力較為薄弱,公司技術研發整體能力仍待提高,能否在新一輪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浪潮中,抓住機遇實現產業升級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引領市場需求,引導行業發展,對公司發展至關重要。

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公司的科技創新可以和優化產品結構結合起來。要關注一些市場潛力大、帶動性強、具有一定基礎的高技術船型,致力于關鍵技術的自主開發、消化吸收和創新。特別是海洋工程業務和非船業務的發展,在設計、管理、工藝、人才、硬件等方面的能力素質都要上一個臺階,要利用公司在3000米深水鉆井平臺項目上的經驗,敢于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公司將搭建下屬兩家修船企業在經營、技術、管理等諸方面的溝通平臺,大力開拓業務渠道和客戶資源,建立長期、優質的目標客戶群體。要注重加強技術、工藝、生產等資源整合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提升修船管理水平,提高修船效率。做好高端修船技術的研究與儲備,做好承接“雙高”以及海工產品修理與改裝的各項準備,加快推進修船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

在國家擴內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大環境下要轉變思維,尋求機遇,發揮自身綜合技術優勢,積極拓展海洋工程和非船產品業務。重點以新能源、環保設備等低碳綠色經濟為突破口,加強市場研究和技術積累、產品開發能力。力爭各成員企業在海工業務、非船業務有新的突破和增長,逐步成為造修船和核心配套業務的重要補充。

(張笑蕾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