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金錢與快樂 施政者難以並重?
鉅亨網編譯吳國仲 綜合外電
追逐經濟成長之際,政府是否也應致力提升人民幸福感?
倫敦政經學院學者 Richard Layard 曾於 2006 年指出,在英國,「不快樂」是比失業率更大的社會問題。即便過去兩年經濟萎靡,學者與決策者們仍未忘懷對「快樂」的追尋。
本月稍早,英國首相卡麥隆履行承諾,遂要求統計局編纂所謂的「人民幸福感」(GWB) 指標。
Layard 長期主張,一旦人均所得達到 1.5 萬美元 (以購買力評價計算),經濟成長就不會使幸福感提高。舉例來看,美國被視為比丹麥富有,美國人對生活滿意度卻未較高。
許多學者對此看法嗤之以鼻;因為事實證明,不管貧富,收入增加都會帶來滿意度的提升。但另一指標也清楚顯示──對富有者而言,額外金錢能給予的快樂,要比貧窮者少。
這代表,決策者在提升國民幸福感的同時,仍不能忽略經濟成長。這點出了一個問題:人民幸福,是否該是政府側重之目標?
康乃爾大學 Daniel Benjamin、Ori Heffetz、Alex Rees-Jones 與密西根大學 Miles Kimball 四位學者近來的一份研究指出,約 7 成受訪者認為更多睡眠,比賺更多錢幸福,證明「金錢並非一切」。
但弔詭的是,很多人即便知道自己幸福何在,卻不去追尋。該研究也顯示,一部分受訪者的「實際」選擇,仍會是金錢。
有鑑於此,卡麥隆的施政應更劍及履及。即使選民相信他的政策將讓英國人更快樂,卻可能仍會選擇提供減稅、補貼的陣營。
金錢或許不能買快樂,但試看看又何妨?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