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重啟工資集體協商立法 勞方權益加碼
鉅亨網新聞中心
《廣東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提交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此條例對勞方的權益做了更多的傾斜。
中新社援引每日經濟新聞7月28日的報道,如廣東試水成動,勞資關系中地位向來較弱的勞方,或許有了“轉身”的機會。
近日,《廣東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草案修改二稿)》提交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此條例專門對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和爭議協調處理機制進行了規定,明確了工資集體協商的啟動程序、職工代表的權利和義務、協商期間雙方行為的限制、工資集體協商的依據等內容。
這是全國首個給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以立法保障的條例,正在審議中的此條例,明顯對勞方的權益做了更多的傾斜,諸如企業1/5以上職工向工會提出工資集體協商要求的,企業應當進行協商等。
7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表示,現在相當多的企業工會沒有發揮作用,近些年來工資集體協商的效果不是很好,廣東省即將出臺的這個條例應該對其他省份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有所借鑒。
《條例》曾因金融危機擱置
據了解,2008年8月,《廣東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后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暫停對該條例的審議,至此被擱置下來。
而在今年勞資糾紛不斷的情勢之下,廣東省政府重啟該條例的審議,已被列入今年廣東的立法規劃。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歐廣源表示,現在廣東部分企業在勞資用工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其中一些企業特別是部分外資企業對員工人文關懷不足、工資待遇偏低、加班過于頻繁等。
在記者掌握的一份 《廣東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中,對集體協商制度做了規定,而此時的集體協商并不獨指工資集體協商,還有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直接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草案或者重大事項方案。
對集體協商做這樣規定的,這在全國屈指可數。對比國內許多省份出臺的 《企業民主管理條例》,鮮有對集體協商做出類似規定的。顯然,此次廣東省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破殼”待產,與兩年前的“孵化”不無關系。
盡管彼時的規定過于泛化,但也對職工代表的產生、集體協商的時間等方面做了明確的規定,比如,“集體協商雙方的代表人數應當對等,各設首席代表一名。首席代表可以書面委托其他職工協商代表代理。職工協商代表由本企業工會提名,職工(代表)大會過半數以上同意始得當選。工會主席空缺的,首席代表由工會其他負責人擔任。”
勞方權益明顯加碼
這被保留在 《廣東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草案修改二稿)》中,而當時對工資集體協商的啟動程序、雙方代表的權利和義務、雙方行為的限制、工資集體協商的依據等內容,并未加說明。
在草案修改二稿中,對于工資協商制度的啟動程序做了規定:職工一方認為需要與企業進行工資集體協商的,應當向工會提出協商要求,工會可以先行代表職工與企業協商。
同時規定,企業五分之一以上職工向工會提出工資集體協商要求的,工會應當組織全體職工民主推選協商代表,并向企業提出工資集體協商要求。未建立工會的企業有五分之一以上職工提出工資協商要求的,可以要求地方總工會予以指導,民主推選協商代表。
唐鈞表示,現在的主要問題是要明確工人權利和工會權利的關系,工會能否真正代表工人,能否站在工人立場發言。在他看來,現在一半以上的工會沒有起到作用。
此次廣東省正在審議的條例,或將改變工會一直以來的尷尬角色。在草案修改二稿中,“職工和企業雙方均可以提出工資集體協商的要求,提出方應當向另一方提出協商意向書。協商意向書應當包含協商時間、地點、內容等,并對其主張作出合理說明。”
收到工資集體協商意向書的一方,應當在十五日內予以書面答復,并與提出方共同進行工資集體協商。協商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后,由企業方在七日內制作工資專項集體合同文本草案。工資專項集體合同草案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通過后,由雙方首席代表簽字蓋章后成立。
過激行為不被允許
但是雙方能否協商一致尚待存疑,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常凱教授稱,工資集體協商中職工缺乏壓力手段,這是協商易走形式的原因之一。在許多工資協商中都是資方“一口價”,勞方對此只能是接受,因為不接收也沒有別的辦法。
唐鈞還表示,現在工資集體協商中,工人的壓力手段是不夠的。而在今年多起停工事件中,工人表達自己訴求的主要手段就是停工,而在此次草案修改二稿中,這種方式被禁止。
根據草案修改二稿規定,職工一方未依法提出工資集體協商要求的,不得采取停工、怠工或者其他過激方式要求企業調整工資。并且不得采取暴力、脅迫等方式破壞企業生產工具,或者堵塞公共交通、封鎖企業出入通道等方式。
工資集體協商開始后,企業和職工應當維持正常生產秩序繼續協商,不得采取激化矛盾的行為。
就企業而言,草案修改二稿規定,在工資集體協商期間,不得采取拒絕職工進入勞動場所、拒絕提供勞動條件,不得限制有關人員人身自由,或者進行侮辱、威脅、恐嚇暴力傷害等過激行為等,并且不能解除相關參與協商職工的勞動合同。
(程笛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