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微博能否改變中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1-24 14:40


記者節期間,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新華日報報業集團、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人民網、新華網、《青年記者》等中國新聞媒體,聯合開展了涉及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46個城市的120多家媒體的調查,其中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微博被認為是2010年最值得尊重的媒體。

接受調查的絕大多數是新聞從業人員,樣本比較單一,這個結果能代表多大的公眾認可度還很難說,但盡管如此,仍能看出微博在短短一年之間對社會的滲透程度,大量媒體人成為微博用戶,被微博影響,這導致在他們所服務媒體上微博內容的提及率極高,進而也影響到媒體受眾。記得上海11.15火災那天,筆者正搭乘出租車,收音機上央廣報道此則新聞,干脆直接大量引用新浪微博上網友發布的現場目擊報道,連的哥也贊嘆:“您說有了微博這東西,是不是想捂住點啥就難多了”。

觀察家和研究者已經為微博定義了很多深刻的積極意義,比如傳播微言大義、促成公民記者、圍觀改變社會等,圍觀是不是能改變社會自然尚需時間檢驗,但對筆者個人來說,微博確實對以前的很多習慣造成了改變,而且,我不敢確定,這些習慣是好是壞。

最直接的改變是在互聯網上沉迷的時間大幅增多。十多年以前,作為國內較早的互聯網用戶,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高度沉迷于互聯網生活,熱衷于網絡寫作和論壇交流,但隨著網絡的普及、用戶的紛雜以及商業因素的增多,這導致互聯網帶給生活的困擾逐漸抵消其能帶來的福利,于是下意識地減少了在網上滯留的時間,QQ基本不再使用,MSN長期隱身,生活清爽多了......直到遇到微博這種東西出現,我又重新回到一邊刷新微博頁面,一邊焦慮地計算剩余寫作時間的尷尬處境。在國內,雖然大家公認微博是一種新媒體,但說穿了,它本質上仍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網絡,既然是社交,就有所謂社交的大部分固有缺點,有虛假與虛華、虛榮與虛偽——這些缺點甚至可能被微博放大:比如,因為在微博里粉絲數是衡量一個人影響力的重要標準,所以在淘寶上就有大量專門買賣粉絲的交易存在;再比如,因為微博里的轉發數是衡量一則消息影響力的重要標準,所以就有人熱衷于傳播假消息;至于說不停地刷新個人頁面看是否有新關注或新回復,據網絡心理學家分析,這說明微博使你變得更自戀。


病毒式傳播加口碑傳播構成了微博的類似“云傳播”的特點,這極大的促進了受眾與信息的貼近度,但同時,它也加劇了“信息繭房”效應。所謂信息繭房,按哈佛大學法學院桑斯坦教授(奧巴馬的法律顧問)所定義是,是指網絡的廣泛使用,讓每一個網民都只獲得自己所喜歡的信息--因為志趣相投的人往往只喜歡和他們圈子的人交談。他認為人們應該置身于任何信息下,而不應事先被篩選,這樣才能防止社會分裂。微博作為一種社交網絡,正是通過“follow”來自我定制想聽到的信息,這等于自制了一間信息繭房。我最近的一個不好的體驗是,11月23日我從早晨7點鐘開始上了兩個小時微博,居然一直沒關注到“柬埔寨數百人踩踏死亡”這樣的大新聞,這與我被微博壟斷了信息來源這一現狀有關系(把新聞與社交結合,微博顯然搶了不少門戶網站的流量),與我更關注自己發布的微博及讀者的反饋有關系,更與我定制關注的人群性質單一有關系,更與微博用戶樂于傳播國內負面消息而忽視國際新聞有關系。你與一群人氣味相投,必然會影響到對其它氣味的接受,所謂久處鮑魚之肆而不聞它香,微博使我作繭自縛了——在微博用戶中,這應該不是個別現象。

更重要的問題是,如果人們都在微博上各自建造自己的信息繭房,各說各話,則無疑會加劇社會之間群體的分裂與對立。至少從目前已經看到的微博上發生的大量爭執與謾罵、激辯與沖突來看,這種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微博似乎使編輯記者們的工作變得更簡單了。現在報紙雜志上有大量的微博內容,從專門的微博語錄專欄,到新聞報道后面的微博點評,當然還有大量在微博上因為名人口水而直接生成的微博新聞事件,現在,記者要找觀點、找采訪對象、找新聞線索、找新聞素材,直接上微博都可以解決。這些當然大大減輕了新聞工作者的工作難度,但長遠來說,卻未必是一件好事。記得很多年以前我剛進新聞行的時候,曾經在某雜志主持過一個語錄欄目,由于費力四處搜羅名言警句而很受讀者歡迎,這要擱到現在,大概離失業就不遠了,因為微博上到處是名言警句,這種欄目已經沒有什么技術含量。有人說,如果微博這個自媒體得以普及,媒體從業人員可能萎縮,只剩下低端拷貝粘貼整合的勞力,以及高端的確實能創造高附加值的頂尖記者,中間的只靠找新聞為生的平庸之輩可能要另謀職業了。這話不無道理,因為微博用戶通過集體推送信息的大眾智慧,已經很好地代勞了找新聞的工作。

在中國,人們對微博的最高期待是“圍觀改變中國”,希望借微博凝聚的公眾關注度推動社會的進步,這是個很好的愿景,但以我個人對微博的體驗來看,所謂圍觀性參與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社會很值得懷疑。大多數人只不過通過微博宣泄憤怒或者同情等情緒,然后轉身回去繼續生活,這世界是否就會因此而改變?我曾經在微博上寫過這么一條被轉發幾百次的短信:所謂公眾熱情,就像個輕薄浪子,一有事件則萬眾一聲,施加巨大壓力,把當事者搞得熱血沸騰,一心奮戰到底,但一旦下一個熱點出現,公眾熱情立刻轉移,只留下當事者孤身奮戰,自生自滅。在缺乏有力民意代言人的情況下,過分的口水宣泄使參與變得簡單,道德情感得到代償后,反而很可能會消解以實際行動對社會的推動。類似的例子發生在經濟領域,為了治理擁堵,倫敦對進城車主收取機動車進城費,但后果之一卻是一些原本已不開車進城的人卻又開始開車進城了。以前,人們由于公德心或社會責任感而主動不開車進城,但在收取進城費以后,人們認為已經向社會付出了代價,對開車進城添堵反而變得心安理得......當然,微博的情緒宣泄功能也不是毫無用處,至少在中國,它有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功能,這大概也是微博得以繼續安全存在的原因之一吧。

不管微博是否能改變中國,微博在中國繼續火熱趨勢大概不會改變——只要有關部門不加干涉,這趨勢不但是中國現象,在全世界也有規律,越是像中國這樣的轉型國家,其國民對互聯網言論宣泄的需求越大,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人們處在一個變化更快的社會中而更喜歡抱怨與牢騷。WPP旗下市場調研公司TNS的一項大型調查顯示,發達國家以外網民參與社交網絡的熱情,超出了許多觀察家的預期,在社交網絡參與度網民排行榜上中國、巴西、俄羅斯等國都位于前列,但卻沒有一個發達國家進入前十名。其中俄羅斯人在Twitter等微博服務上發貼最為活躍,其網民參與微博的比率達到32%;中國人在瀏覽他人微博帖子上花時間最多,巴西在參與社交網絡方面名列前茅,而另一項來自市場分析機構ComScore的調查則顯示,有84%的印度網民在使用社交網站......這四國,正是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和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的所謂“金磚四國”。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