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應特別關注三個"十萬億"的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今年宏觀調控政策是不緊不松,或者說有緊有松,應力求“穩中求進”,“難中有為”。
2012年是國際、國內經濟政治都頗為錯綜復雜的一年。世界經濟復蘇不穩定性上升,主要經濟大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更趨激烈,各國的發展難度普遍增大。我們認為,2012年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以下幾個方面走向,尤其值得關注。
自主增長、擴大內需、尤其擴大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但實際運行仍可能是投資需求成為“熱手”。高層領導很期望盡可能不要像過去那樣主要依靠政策刺激來推動經濟增長,并爭取2012年成為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轉變的發力點,即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三駕馬車”協調拉動,尤其是通過消費內需來拉動增長的關鍵點。如能如此,說明中國經濟真正開始了較為健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機制開始起基礎的主導作用,政府行政的政策起輔助的調控作用,經濟運行以“自主增長”方式發展。這是人們企盼的理想,但也是需要長期努力的。
中國經濟總體上講,應長期保持“穩中求進”,否則是不可想象的。“不穩”,不會有“進”;“不進”,更談不上“穩”。因此,投資、出口、消費三大市場需求拉動力,中國是一個都不會放松的。但在不同發展階段和國內外不同經濟形勢下,其側重點會有所調整。
由政策刺激為主轉為自主增長,由重出口、重投資拉動為主轉為消費需求拉動為主,是十分艱難的長期過程。2012年能否成為這一轉變的關鍵點,更尚待觀察,難以樂觀。從2012年國內外經濟形勢來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中,出口受外需市場低迷、匯率升值、成本上升過快等影響,預計處于下行狀態;消費在汽車、家電兩大消費熱點減退的情況下,又缺乏新的增長點支撐;因而,投資很可能仍然成為2012年抵消出口、消費兩大需求缺口的最現實選擇、最重要抓手。
2012年國際經濟趨向下行風險,國內經濟發展難度增大,因此,應力求“穩中求進”,“難中有為”。“穩中求進”意味著宏觀調控政策由2011年的“穩物價”取向,轉到2012年的“穩增長”,或者說2012年的宏觀政策取向主要是“穩增長、控物價”。穩:宏觀經濟政策、經濟發展、物價水平和社會大局穩定;進:轉變方式、深化改革、改善民生上有進展。看來,今年宏觀調控政策是不緊不松,或者說有緊有松。
所謂不緊,即2012年宏觀調控政策,主要包括財政貨幣政策可能要比2011年松一些,為經濟提供發展動力和條件,因而會增加銀行貸款額、積極調低存款準備金率甚至有可能會靈活性地加減保增長的政策力度,并采取針對性手法,著力救助中小企業、微企業,以避免倒閉潮而沖擊經濟和嚴重影響社會穩定。但是,前幾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刺激經濟增長,投放了巨量貨幣,加之面臨國際輸入性資本,總體上流動性已經過大,通貨膨脹壓力仍然不小,更寬松的調控空間余地并不大。
所謂不松,2012年比2011年會松些,但比2009年要緊些。2009年,為抵御全球金融海嘯,2008年底推出了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計劃,2009年銀行新增貸款暴增至9萬6千億元,從而造成流動性過松過大,銀行的呆壞賬風險增加,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以及高通脹和高樓價等后遺癥。因此,目前只能“穩中求進”,保持不緊也不松的穩健貨幣政策,并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態勢,有可能會采取更松一點的財政政策,有針對性地促進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12年如果歐美經濟下跌對我出口及消費造成沖擊過大,不排除會靈活地加減保增長的政策力度。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穩健發展虛擬經濟。任何國家、任何時候都不應忽視實體經濟,大國更是如此。否則,經濟發展就會“根基”動搖,虛擬經濟便成“空中樓閣”。然而,現代經濟既離不開實體經濟,也不能沒有以金融資本為主的虛擬經濟。現代經濟是現代實體經濟與現代虛擬經濟的統一體,誰也離不開誰。現代經濟是以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現代科學技術和建立在工業文明、商業文明基礎上的現代金融文明為基本驅動力的。2012年,高層決策強調要加大對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而對房地產和金融資本市場發展,或繼續保持調控力度,或強調穩健發展,以防范資本、房產市場風險。
2012年將推進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支持小、微型企業發展,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在部分生產型服務業領域將開展增值稅試點,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和房產稅改革試點,并將研究制定住房保有、交易環節稅收改革方案。還將調整消費稅范圍和稅率結構,改革資源稅制度,推進環保稅改革,一些大量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的產品可能被納入消費稅或環保稅的征收范圍。2012年將加快發展債券市場,大力發展外匯市場,豐富外匯產品,會加大積極培育面向小、微型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機構力度。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將深入研究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至于年內能否正式出臺,有待觀察,也不排除出臺某些方面局部的收入分配的改革方案。
可能的經濟風險。中國經濟的難題,總體上講主要是自身問題。2012年或說未來一個時期,人們尤其要警惕三個“十萬億”可能引發的風險:
首先可能會爆發出來的問題,是高利貸市場和銀行表外資產泡沫破裂的危機。像兩年來很多金融機構追逐高風險資產一樣,國內許多投資者也同樣在追逐高風險資產(高風險投資品).2010年以前是追逐房地產,2011年以來則是追逐高利貸。高利貸市場和體外循環的資金量到底有多大規模?銀監會曾經預計大約在3萬億一4萬億元之間,但真實的數據有可能翻倍,加上銀行高息理財產品3萬億—4萬億元(銀信合作等表外資產),約10萬億元的估計也許還是保守的。前段時間,一些放或(用)高利貸的老板紛紛選擇“失蹤”、甚至跳樓,這是扭曲的高利貸市場擊鼓傳花“游戲”鼓聲將停的信號。一旦波及整個面上,引發的經濟社會風險是難以估量的。
其次可能爆發的是房地產貸款壞賬的集中發酵。目前看來,我國房地產價位未來下跌可能性極大,或者可以說已成定局之勢,有的機構甚至預測跌幅可能超過3 0 %。如真這樣,不少房地產企業,尤其是靠借入高利貸維持經營的房地產企業,將無法承受如此重壓,而一旦資金鏈條斷裂,連鎖反應將不僅僅限于房地產和金融機構。目前銀行業直接對房地產相關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大約9.5萬億元,按銀行業內人士的分析,其中大約3 0 %可能成為壞賬。有人認為哪怕房價下跌5 0 %,銀行業也能承受得起。但劇烈的下跌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它同時還將嚴重沖擊房地產業之外的其他各行各業,社會風險更不可忽視。
第三個十萬億可能引發的風險,就是地方融資平臺。據審計,到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共計10.72萬億元。盡管其中有51. 15%、共計5.48萬億元,是2008年及以前年度舉借和用于續建2008年以前開工項目的,但地方政府目前的情形是: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政府打算按期還錢,而且也很少有地方政府有足夠的財力還錢。現在市場業界人士高度關注的“3個10萬億”,即10萬億銀行體外循環資金、10萬億房地產信貸、10萬億地方平臺貸款中,后兩個10萬億都與土地和地方政府有密切關系。隨著對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持續和土地財政模式的瓦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將會普遍困難,更何況一些地方政府財政目前甚至已處于嚴重困難境地。如果地方政府違約現象大量出現,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問題將會再次凸顯。顯然,這對國內的銀行體系會造成很大威脅,還會嚴重動搖市場信心。
因此,盡管2012年外部經濟形勢嚴峻,但其實國內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大于外部問題,尤其是地方財政困境很可能引爆系統性金融風險。實體經濟出問題也許是一種慢性病,財政金融出問題的話,那是一種急性病,而且是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比較現實的嚴重風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