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玉米首次大批進入中國 六成為轉基因產品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7-23 10:33
中國是糧食大國,玉米在我國一直都是自給自足,但2010年這一狀況似乎在悄悄地逆轉。中國十年來首次從美國大量進口玉米,從美國采購的玉米數量比過去15年還要多,然而,美國進口的玉米60%都是轉基因的。
據中國廣播網7月23日報道,糧食的生產一直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2010年我國在玉米進口量上的悄然巨變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據海關數據顯示,2010年1月到5月我國累計進口玉米2.35萬噸,相比之下2009年同期累計玉米進口僅2150噸。長期以來中國玉米都處于自產自銷的平衡狀態,進口政策為何2010年會突然調轉?這一變化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測,大家都在想這背后有怎樣故事。
玉米進口量上漲有兩點原因
匯易咨詢有限公司咨詢部總經理黃力群認為,玉米進口量上漲有兩點原因,第一點,2009年我國東北的玉米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減產,幅度要超過20%,第二個原因是2009年年底以來我國玉米深加工的需求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因為其效益改善使得對玉米的需求也明顯地增長,造成國內供求比較緊張,帶動了玉米的進口。
進口玉米的沖擊令農民擔憂
對我國生產玉米的農民來說,2010年可以說是一個豐收年,玉米價格創出新高讓大家欣喜不已。但是現在美國玉米大規模進軍國內市場的狀況,讓一些身處玉米主產區的農民深感擔憂。
吉林省九臺市卡倫鎮農民徐軍九說,2010年玉米收購價之高前所未見,如果在這個時候面對國外市場沖擊,無疑將打擊種糧農民積極性。
徐軍九介紹說,外國的玉米要是到市場來的話,可能全國的價格要降低,降低的話就不好了,直接影響老百姓的情緒。現在老百姓手里玉米已經賣完了,2010年價格比較好,干苞米都8毛多錢一斤賣的,假如2010年秋收以后受進口玉米影響的話,影響稍稍差一點還行,影響多了可能老百姓種地心情要差一些,思想肯定有波動。現在種子、化肥、人工什么費用都貴,沖擊大了,種糧積極性指定要差。
農民的這種擔憂其實不無道理,早在我國大豆進口暴漲的時候,農民就吃過這樣的虧。玉米現在的情況和當年的大豆有一些類似,因此,一些業界專家也有同樣的考慮:玉米市場會不會重蹈國產大豆的覆轍。
但是在吉林省一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主管原材料的負責人看來,玉米進口量的上漲并不會產生農民預想的后果。該負責人表示,國內的玉米價格受國家保護價,價格一直很高,而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的玉米價格很低,基本上合人民幣就是一千出頭,這樣的話就是形成了玉米價格倒掛,進口的要比國內生產的便宜很多。但是之前發改委出了一個文,具體的內容其中就有一條,給一部分中國的飼料加工企業一定的玉米進口配額,大概是100萬噸左右,這里面就包括中糧和四川新希望這些比較大的飼料企業,但并不是全面放開玉米的進口市場。
美國進口玉米60%是轉基因
從美國進口的玉米還有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就是60%的進口玉米都是轉基因的,而我國的玉米都是非轉基因的。因此,上述吉林加工企業的負責人也認為,進口玉米大舉打入中國對于我國玉米原料生產結構產生的影響還要再觀察。該負責人表示,有一點就是老百姓關心的,一個是轉基因的問題,因為中國的玉米都是非轉基因的,而美國進口的玉米60%都是轉基因的。在美國60%的轉基因玉米大部分是用來加工做乙醇的,美國的乙醇汽油添加量是在50%,而中國現在目前乙醇汽油的添加量是不超過20%,所以說轉基因玉米進來以后,對中國以后玉米原料生產結構有沒有影響,現在看還是未知數。
專家:中國不能放開對玉米的進口
隨著玉米進口量的大幅提高,有人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放開玉米進口能夠平抑國內現在玉米收購的高價。但是中央黨校經濟學教授堅決地否認了這一觀點,他認為要保護農民的利益,中國就決不能放開對玉米的進口。
該教授表示,因為保護農民的利益的根本就是保護農副產品價格合理的上漲,只有它的價格上漲了農民才能從銷售農副產品上收獲足夠的收益,大豆進口的教訓給我們很深刻,我們借鑒日本韓國的經驗,這些國家為什么農民的利益能得到充分的保證?它主要也是限制部分農產品的進口,所以國內玉米進口的口子決不能放開。
糧食安全問題是市場博弈的要素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國際糧食穩定國內市場成為越來越多經濟體的必然選擇。但是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糧食安全的問題也是在博弈中必須考慮的要素。
在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看來,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還有很多事要做。梅新育表示,第一個是耕地面積的穩定。第二個,政府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要保證投入和鞏固加強,再一個就是在運輸和銷售等等方面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進。
(李敏娜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