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政策壁壘支撐不起文化強國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美日前已就WTO電影問題諒解備忘錄達成了協議。根據中美雙方達成的協議,中國將在原來每年引進海外分賬電影配額約20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三維立體(3D)或巨幕(IMAX)電影,美方票房分賬比例將從原來的13%提升至25%,同時增加中國民營企業發布進口片的機會。

消息傳來,迅速在國內引發了熱議。面對大幅增長的電影配額數量,國內娛樂圈中人自然倍感壓力;票房分賬比例的大幅攀升,更是觸動了中國電影產業的“奶酪”,于是有人驚呼“狼來了”,“文化入侵”的調調也"正合事宜"的再次“跑出來”。

自從11年前開始加入WTO談判以來,中國電影業關于大量增加美國影片進口數量就多有憂慮。隨著近10年來,韓國影視劇刮起的“韓流”,美國好萊塢大片對中國電影業的強勢沖擊,更是有人大呼“文化入侵”,甚至有擔憂稱“文化入侵,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中國入世已經十年有余,中國的電影票房由入世前不足10億元增加到2011年超過百億元的電影票房,電影院的數量也翻倍的增長,中國電影產業在過去的十年保護期內,發展不可謂不迅猛。然而,在國家產業政策的保護之下,由中影和華夏影視壟斷中國電影發行市場的這十年時間里,雖然中國電影產業不僅有了數量和質量方面質的飛躍,但是那些尚“泡在蜜罐”中的電影大佬們、導演們、大腕明星們,在蜂擁而入的資本擁躉之下,益發“大腕”,在影視劇中,內容題材嚴重,過分追求影片的視覺效果,甚至于為了達到宣傳包裝的目的,低俗不入流的“裸露、曝光、艷照門”層出不窮,時時充斥著各大新聞媒體娛樂欄目的頭條,而關于影片的內容與質量,卻鮮有人去關心了。可憐的是中國的電影消費者們,在電影大佬們壟斷的中國電影市場里,只能“被迫”接受“粗制濫造”的影視劇作品,而無可奈何。甚而至于,影視劇作品中到處充斥著的拜金主義、權貴膜拜、爭風吃醋之風,深深的影響并扭曲著國人的價值觀體系。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化部等多部委制定了文化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期能夠進一步的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重塑中國人的價值觀體系,也為中國的正面國際形象能夠更好的贏得世界的認同。誠然,來自中央的政策扶持,其初衷是好的。但是,從目前最具官方性質的《新聞聯播》的相關報道來看,官方所謂的文化產業卻多是傳承千年的技藝、歌舞、繪畫,抑或是近現代的技藝、歌舞、繪畫等藝術品在新時代的重新發揚光大,實現了多少多少的產業增值,卻鮮有對國人價值體系重塑的閃亮的思想巨著能夠問世,并為國人所接受。

雖然國家有振興中華文化的“雄心”,更有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的“壯志”,然而只重“看得見”的技藝、歌舞等藝術形式的宣傳與推廣,卻并不關注國人價值體系的重塑,更無視思想的創智,這種只重外在“金玉其外”,卻“敗絮其中”的文化產業,如何可以擔當得起振興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又如何可以為外人所理解并尊重與接受呢?

中華文明自炎黃氏族開始,至今已傳承數千年,而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沒有出現過文明斷代、又能如此長久存活下來的人類文明,此間盡管因素頗多,但更重要的是前人們層出不窮的思想及文明、文化的創制,更有賴于數千年來外來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傳承,中華文明也在這來來往往的民族交往中,將中華文明向世界傳播開來,進而奠定中華文明在古代世界文明中的尊崇地位。

然而,現如今的中國電影人呢?不過是有“外人”來分享文化發展帶來的機遇,卻大呼文化入侵,國將不國。不思進取,仍然寄希望于國家政策的蔭蔽,關起門來搞“文化建設”,頗有“閉關鎖國”的架勢。而思想輿論的鉗制,逐漸的使得掌握國人價值體系重塑影響力的文化部門,包括影視劇產業的相關機構,逐漸的陷入到一個“江郎才盡”“自娛自樂”的尷尬境地。

中國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時處“禮崩樂壞”的劇烈變革年代,然而思想百家爭鳴的盛況卻是空前,由此了奠定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思想基礎,后迎來了秦漢的大治;三國兩晉南北朝,戰亂延續數百年,期間有影響的思想卻也是層出不窮,由此鼎定隋唐盛世的思想基礎;及至元明清,隨著封建帝制的日益專權,思想輿論受到限制,以至于中國在近現代成為了遠離世界工業文明的桎酷;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思想爭辯之風日盛,進而有了如今的新中國。

由此看來,關起門來搞文化建設是“要不得”的,文化強國更是不依靠政策壁壘所能夠建立起來的。我們更應該以兼收并蓄的胸襟歡迎世界各國各地文明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更需要給國人思想活躍的社會環境,如此方能文化強國!

(譚波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