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中國回歸穩健貨幣政策的三個理由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1-19 09:04


中國經濟增速已從“回落”轉為“回升”、通脹壓力和資產價格泡沫使防通脹任務艱巨、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凸顯阻止熱錢流入壓力上升,由此構成了當前中國貨幣政策由“適度寬松”轉向“穩健”方向調整的三大理由。

央行有關負責人不久前警告說,央行不會放任通脹的出現。事實上,目前央行正在并且已經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以確保當前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不會引發通脹風險,這是中國的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向“穩健”方向轉變的重要經濟背景。

仔細觀察,中國之所以將轉向穩健的貨幣政策,最重要的理由是中國經濟增速已從“回落”轉為“回升”,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或已發生改變,表明中國寬松政策退出的基本條件已經確立。

從近幾個月來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波動趨勢看,6月份PMI為52.1%(比上月回落1.8個百分點)、7月份 PMI為51.2%(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8月份 PMI為51.7%(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9月份 PMI為53.8%(比上月上升2.1個百分點)和10月份 PMI為54.7%(比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PMI——這一領先經濟指標已從“回落”向“回升”方向發展,從而擺脫了市場之前對中國經濟增長下滑的過度擔憂,預示了中國經濟企穩回升且增長勢頭依然強勁,全年GDP增長有望超過9%。


未來中國經濟較快增長無虞,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憂慮,及時從這一貨幣政策取向中抽身而出,可以避免因流動性釋放過大而可能導致的經濟過熱、通脹加劇等宏觀經濟風險,有利于未來中國經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事實上,應對未來通脹壓力和資產價格泡沫,已成為當前中國轉向“穩健”貨幣政策的另一迫切理由。因為,近幾個月來的經濟數據不僅改變了我們對經濟增長的看法,而且還改變了對通脹的根本看法,防通脹已經成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諸多經濟數據中,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不斷上升的走勢尤為引人注目。數據顯示, 7月份、8月份、9月份和10月份的CPI分別同比增長為3.3%(比6月份上漲0.4個百分點)、3.5%(比7月份上漲0.2個百分點)、3.6%(比8月份上漲0.6個百分點)和4.4%(比9月份上漲0.8個百分點)。另外,從7月至10月份的PPI走勢也可看到價格上漲壓力,并且近幾個月來PMI指數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也呈現出較快上漲趨勢。這些情況,特別是CPI的快速上升,已經超出市場預期;再加上美元貶值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發輸入性通脹壓力,新一輪通貨膨脹實際上已經降臨中國。

在通脹壓力不斷上漲的同時,今年全年新增貸款或略超7.5萬億的調控目標值,這使得央行收縮流動性,轉向穩健的貨幣政策似成必然。采取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加息和公開市場操作等方法來控制通脹壓力和信貸增長,將有助于消除市場對通脹壓力的過度擔憂。

當然,美聯儲第二次推行量化寬松政策,無疑也促使中國央行加快了由“適度寬松”向“穩健”貨幣政策轉向步伐的又一重要理由。

因為,量化寬松政策加大了中國經濟運行的外部壓力。量化寬松政策的再度推行,一方面導致美元持續疲軟,美元貶值促使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向中國輸入通脹壓力。從PPI和PMI指數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變化中可以看到這一壓力已經呈現。另一方面美元貶值增加了中國對海外熱錢流入的擔憂。因為,量化寬松政策導致了美元疲軟和流動性泛濫,給其他國家特別是給新興市場經濟體帶來本幣升值、資本涌入和資產泡沫等方面的巨大壓力。其中,本幣升值將危及這些國家的貿易和經濟平衡,而資本流入及由此誘發的資產泡沫將危及它們的金融市場穩定。受美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的巨大沖擊,澳大利亞和印度意外加息,巴西和泰國等國則采取征稅和資本管制來阻止熱錢流入,其目的都是為了防止通脹甚至惡性通脹發生。所以,中國央行必須盡快采取措施防止國內通脹壓力繼續上升。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