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公告

「中國歷史小說第一人」華裔作家陳舜臣辭世 享年90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22 11:48


图片说明

陳舜臣1924-2015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日本文壇「中國歷史小說第一人」、著名日籍華裔作家陳舜臣,昨(21)日在神戶逝世,享年90歲。陳舜臣的中國歷史與文化學術涵養豐富,以中國歷史題材創作的一系列作品,在日本興起至今熱度不衰的熱潮,他又為報章撰寫隨筆專欄及多次擔任電視節目嘉賓,對幫助日人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有很大功勞,被視為中日文化橋樑。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報導,陳舜臣1924年2月18日生於日本神戶,他祖籍福建,祖父一輩時從台灣移居日本經商。陳舜臣在大阪外國語大學攻讀印度語,兼修波斯語,加上大學必修的英文,令他精通中日印波英5種語言。他在學期間與比他低一級的著名日本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結為親交,兩人之後被日本文壇譽為「歷史小說雙璧」。

陳舜臣畢業後留校出任助教,原想朝學者方向發展,但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他的國籍由日本變成中國,成為日本「二等公民」,不得已辭去教職。戰後他一度短暫回台當教師,1949年返回神戶,幫助家業並開始寫小說,1961年憑推理小說《枯草之根》獲得「江戶川亂步獎」,打響名堂,之後再憑《青玉獅子香爐》和《孔雀之道》先後奪得「直木獎」和「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是日本推理小說史上首位「三冠王」。

作為推理作家出道的陳舜臣之後轉寫歷史小說,結合推理創作經驗,寫出一系列膾炙人口作品,包括《太平天國》、《諸葛孔明》、《成吉思汗一族》等,《琉球之風》更被日本放送協會(NHK)在1993年改編成電視劇。中日1972年復交後,他幾乎每年都到中國旅行取材。1990年他再次取得日本國籍。

陳舜臣亦翻譯了不少中國歷史和文學名篇,如《史記》和《水滸傳》等,又為報章撰寫專欄,每逢電視台製作有關中國歷史的節目,都會請他出場。NHK幾年前投放大量資金製作的《絲綢之路》和《唐詩紀行》,便請來陳舜臣現場講解。

1994年8月,陳舜臣中風入院,翌年1月出院不久遇上阪神大地震,中風令他右手動彈不得,但他仍堅持用左手寫作。收集了陳舜臣著作和資料的「陳舜臣亞洲文藝館」去年5月在神戶開幕,當時他坐輪椅出席開幕禮,但去年10月他因肺炎入院,自此一病不起。

作為在日本長大的中國人,陳舜臣多年來積極推動中日互相理解,共建友好關係。其長子陳立人透露,父親直至離世一刻,依然關注中日友好,又提到近期中日兩國關係緊張,寄語兩國應跨越爭論,一直保持友好關係。 

陳舜臣1994年出席座談會時感嘆:「我原該是中國人,因甲午戰爭成為日本人,約20歲又變回中國人。實在想探究如此玩弄我的命運究竟是甚麼?」有日本評論家認為,陳舜臣筆下推理人物往往是在尋找自己的身份,正正反映他自身尋訪安身立命歸宿的經歷。

這種對於歷史命運的好奇,結合推理創作經驗,令陳舜臣的歷史小說呈現獨樹一幟的風格,特重情節鋪陳、場景轉移,甚至創造虛構人物,營造出推理小說般的懸疑張力,與其他以史論見長、復原歷史場面為目標的歷史小說截然不同。

不過這不代表陳舜臣寫作過程不嚴謹,例如他為了寫《鴉片戰爭》,足足花了3年多審視文獻資料,而為了《成吉思汗一族》,他更親赴相關地區求證取材。他小心求證、精深鑽研的態度,令日本大眾把這位以推理小說出道的作家,開始看待成歷史學家,有日本人甚至認為「要了解中國歷史,就不能不讀陳舜臣的作品。」

由於陳舜臣的身份和經歷,他的作品能以世界史觀點看待日本及亞洲人民之間的交流,描繪出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如何互相理解、共融生活,吸引不少讀者。他的好友、著名日本歷史小說作家司馬遼太郎便曾大讚:「能以外國人不同的民族性說服日本人的,只有陳舜臣。」 

陳舜臣主要作品(部分)

《枯草之根》 (1961年)

《青玉獅子香爐》 (1969年)

《玉嶺的嘆息》(又名《再見玉嶺》) (1969年)

《孔雀之道》 (1969年)

《鴉片戰爭》 (1971年)

《小說十八史略》(1977-83年)

《小說甲午戰爭》 (1981年)

《太平天國》 (1982年)

《諸葛孔明》 (1991年)

《琉球之風》 (1992年)

《成吉思汗一族》 (1997年)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