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評級主導權"藩籬"橫亙,中國評級公司國際化之路
鉅亨網新聞中心
美國證劵業交易委員會網站的一篇文章顯示,2010年7月22日,美國證交會將正式公布對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 “大公國際”)申請進入美國評級市場的仲裁。盡管最終的仲裁結果還未出來,但身為大公董事長兼總裁的關鍵中卻沒有一點憧憬和期待之情,只是淡淡地表示,從經驗上看,美國證交會正式拒絕大公國際進入美國市場的時間應當還要2個月。
作為原中國四大評級公司中唯一沒有被收購的獨立評級公司,大公國際自2008年7月開始努力并于2009年12月正式提交的進入美國市場的申請。但早在今年4月14日,美國證交會已經正式通知大公國際稱,其進入美國的申請已被列入拒絕程序。
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11日,大公國際公布了“大公2010年五十個國家信用等級報告”和“2010年國家信用風險報告”,采用了有別于美國穆迪、標準普爾、惠譽的評價標準,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信用級別作出了評價,對這些國家的投資風險提出了預警。這是債權國家的評級機構第一次對美國等債務國在內的世界主要國家進行的評級活動。
大公國際企劃部副總經理張俊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美國拒絕大公國際進入,但大公仍然沒有放棄進入美國評級市場的努力。
大公主權評級中國比美國高
在“大公2010年五十個國家信用等級報告”中,中國的本幣信用等級被評為為AA+級,外幣信用等級被評為AAA級,未來趨勢展望中獲得“穩定”評價。在這份報告中,被稱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的本幣信用等級僅被評為AA級,外幣信用等級被也為AA級,未來展望為“負面”。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是中國四大評級公司中唯一沒有被收購的一家獨立評級公司。與大公所公布的評級數據相比,先后控制了中國三大評級公司的美國三大評級機構2010年度給予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情況是:穆迪A1級、標準普爾A+級、惠譽AA-級,均低于大公給予中國的信用等級。
本次,被大公評級的這50國包括歐洲20國,亞洲17國、北美2國、南美6國和大洋洲2國,這些國家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合計占到世界經濟總量的90%。的GDP合計占到世界經濟總量的90%。獲評本幣投資級別BBB-以上的國家占72%,投機級BB+及以下的國家占28%;外幣投資級別以上的國家占74%,投機級占26%。
與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三大美資評級公司相比,大公的評級結果與他們的差異十分顯著。存在明顯級別差異的國家有27個,占總數的64%,其給予中國、沙特、俄羅斯、巴西、印度等9個政治穩定、經濟表現優秀的新興市場國家的評級高于三大機構,給予美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在內的18個經濟發展緩慢、債務負擔沉重國家的評級低于三大機構。
2008年開始的世界金融危機,讓人們意識到美國的債務累累以及還債能力的欠缺所蘊涵的風險。但三大評級機構卻絲毫沒有動搖長期以來給予美國的最高信用級別——AAA級,這掩蓋了美國債務負擔沉重的的事實。而大公只給予美國AA級主權信用評級,并為投資者做出了預警。
在《大公2010年國家信用風險報告》中,大公預測全球國家信用需求總體仍存增長態勢,原因是“多數國家政府債務規模持續加速擴大的趨勢”;因為“宏觀經濟增速與債務增速之間的差距明顯拉大”,大公認為發達國家信用風險惡化,國家信用風險仍處于高位并進一步復雜化。
這是由中國評級機構首次對世界50個主要經濟體進行的評級活動。多位專家認為,通過向世界發布客觀、公正的國家信用風險信息,對改變國際信用資源占用的失衡狀態,改變美國三大評級機構長期壟斷國際評級話語權的格局,促進世界經濟的可持續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可以為中國爭取應有的國際金融話語權、為中國的規則制定權提供支持,尤其是能夠為正在國際化進程中的人民幣為獲得合理的金融定價權而提供信用信息服務。
三大機構評級意識形態為先導
“信用評級不是一個單純的金融中介業務,”關鍵中表示,信用評級行業是一個由政府批準特許經營的非競爭性行業,“它通過信用風險信息發布滿足債權人與債務人的信用交易,影響金融市場定價權并控制著金融體系的運行,評級話語權不僅關系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而且是一個金融主權問題”。
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世界三大評級機構。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認為,三大評級機構均屬于美資機構,通過其所掌握的信用評級標準,長期把持世界評級話語權,對外代表美國利益。“爆發金融危機和希臘危機的本質原因是現行國際評級體系不能正確揭示債務國的償還能力,向世界提供了錯誤的評級信息。”
據財政部部長助理朱光耀介紹,三大美資評級公司對世界各國進行主權信用評級所使用標準的核心內容是按西方民主政治理念進行國家政治排序,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國家經濟實力排序,用金融和經濟的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程度作為國家經濟結構和經濟前景的主要判斷標準,中央銀行獨立性和國際貨幣發行權是獲得高信用等級的必備條件,把舉債能力看作是國家債務償還能力的判斷標準。
中國國際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介紹,即使美國償債能力大幅度下降,美國仍然可以獲得美資評級機構的最高信用級別。原因是債務收入關系到美國的興衰,美國信用等級的高低關系美國國家債務收入的安全。“高信用等級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全球資本,保證美國債務融資渠道暢通……還可以低成本融資,實現債權國利益向美國轉移……還掩蓋了美國利用貨幣貶值轉移國家債務。”
關鍵中指出,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現行的評級標準“沒有客觀反映世界主要債務國的真實償還能力,給予他們高信用等級,使這些國家很容易通過舉債而不是財富創造來維持本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最終使它們陷入債臺高筑、資不抵債,甚至國家破產的境地”,“掩蓋債務國信用風險的信息使債權國的外債資產處于不安全狀態,使債務國有條件利用貨幣貶值輸出債務,侵吞債權國的財富”。
“不真實的信用等級使發達國家演變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他們利用自身高信用等級,過度舉債甚至其債務超過自身實際償還能力;他們共占有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國際信用資源,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為負數,導致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
因此,在關鍵中看來,過度舉債飽受危機之害后,人們認識到危機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國際信用信息服務體系,大公評級的依據是國家的管理能力、經濟實力、金融實力、財政實力和外匯實力。“支撐國家舉債能力和償還債務來源的根本是該國的財富創造能力”,與三大美資評級公司普遍奉行的評級標準存在顯著區別。大公完全摒棄了以某種價值觀和國家利益作為識別信用風險的認識基礎,堅持客觀和辯證地認識信用風險形成要素的內在聯系。
資信評級背后的國際主導權爭奪
然而,4月14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做出決定,將大公國際提交至美國的 “國家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資質申請列入拒絕程序。江涌認為,美國此舉在于阻止中國評級機構躋身國際評級市場,進而遏制中國獲取國際資本市場的話語權。
2005年中國短期融資債券啟動,銀行間債券市場以及企業債、公司債等多種債券市場蓬勃發展,催生了對信用評級的巨大需求,中國評級市場獲得巨大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誠信、聯合資信、新世紀、大公四家評級公司脫穎而出,占據了中國90%的評級市場。然而,穆迪等三大評級機構先后收購了中誠信、聯合資信和新世紀3家國內大型評級公司,同時也占有了中國評級市場75%以上的市場份額。
大公國際是四大公司中唯一沒有被收購的企業,“正是在這個時候,大公員工陷入了思想混亂,有的選擇了離開,有的甚至投向了競爭對手”,“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公選擇了民族品牌國際化的發展道路","中美之間爭奪中國評級話語權的信用之戰拉開了帷幕”。大公董事長兼總裁關鍵中如是表示。
據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7月起,碩果僅存的大公就啟動了美國“國家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的申辦工作。此舉獲得了人民銀行、財政部、發改委、國資委等國家相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經過17個月的努力,大公于2009年12月正式將 “國家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資質申請提交至美國證交會。
江涌介紹,2010年2月,美國證交會致函中國證監會,要求依據美國法律對大公等中國境內機構進行現場執法檢查,或者不經中國監管層審查,直接跨境調閱全部業務文件;美國證交會還表明,如果中國不允許,將會推遲甚至中斷對大公申請的審批。江涌說,跨境監管涉及國家監管主權,中國證監會拒絕了美國的無理要求,但同時,證監會也聲明支持大公申請美國信用評級資質。監管問題不應該是大公申請的障礙,建議采取監管互助的方式解決美國提出的監管問題,包括允許經中國監管機構同意的評級材料報備美國證交會。
關鍵中表示,雖然申請報告本身無懈可擊,也經歷了美國《信用評級機構改革法案》修改過程中極為嚴格的審查。
江涌對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美國很清楚評級話語權對于保護國家核心利益的重要性,知道中國不會在監管主權上做出讓步,才以此為由拒絕大公的申請,才敢漫天要價。”
江涌告訴記者,目前全球有近200家評級機構,只有10家在美國獲得批準,分別是7家美國本土公司、2家日本公司和1家加拿大公司,“后3家公司進入美國后從未開展業務。美國在2007年批準日本和加拿大的3家評級機構進入美國市場時,并未像對待中國大公一樣提出如此無理要求。說明在金融危機后,已經深知信用評級對國家金融穩定和核心利益保護作用的美國提高了外國評級機構進入的藩籬。”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