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工業逆勢而上 09年造船完工量同比增47%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09年,中國船舶工業逆勢而上,造船完工量達4,24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7%。
據新華社1月20報道,連年高速增長的中國船舶工業在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遭遇巨大沖擊。中國出臺《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并推出一系列扶持船舶工業發展措施帶動,船舶工業克服種種困難,化危機為機遇,逆勢而上,成績顯著。
中國2009年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長超過40%,占世界船舶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承接新船訂單量首次超過韓國位居世界第一。
據來自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的統計數據,2009年1-12月,中國造船完工量4,24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7%;新承接船舶訂單2,60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55%;手持船舶訂單18,817萬載重噸,比年初手持訂單下降8%。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4.8%、61.6%、38.5%,比2008年底分別提高了5.3、23.9、3個百分點。
其中,中國最大的造船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全年造船完工170艘,首次突破1,000萬載重噸,達到1,076萬載重噸,比08年增加近300萬載重噸,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居國內造船集團首位、世界大型造船集團第二位。
中國另一家造船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有效克服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兩位數增長,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8.5%,提前11年實現了主要經濟指標在2000年基礎上翻三番。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譚作鈞介紹說,在金融危機沖擊下,國際貿易嚴重下滑,海運量急劇減少,導致國際海運市場萎縮,運力過剩,對造船業帶來巨大影響。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從2008年8月份以后,全球新船訂單成交稀少,去年下半年逐漸有所增加。接單難、保單難、交船難成為全球造船業共同面臨的三大難題,也給中船重工帶來了嚴重沖擊。
中共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船舶工業遇到的困難。2008年年底,國務院主要領導在考察國內造船廠時特別強調,作為戰略性裝備產業,船舶工業的獨特地位無法取代,未來船舶運輸仍然是運輸業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經濟的“寒冬”只是暫時的,中國造船業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朝陽產業,“寒冬”之后一定能夠迎來春天。
2009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通過加大信貸融資、新增技術改造資金等手段扶持造船業。《規劃》目標明確,措施具體,涵蓋了金融、財政、稅收和科研開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指明了船舶工業未來3年的發展方向。對于引導造船企業積極化解風險,確保持續平穩較快發展,擴大船舶市場需求,加快船舶產業的復蘇,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給因國際金融危機陷入困境的中國造船業帶來了重大利好。
中船集團公司迅速對應對危機的工作作出了部署,提出了“保交船、搶訂單、強管理、降成本、防風險”的“十五字”工作方針。把“保交船”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認真梳理手持訂單、分析各種潛在風險,制定了應對危機的390條具體措施。同時,緊緊抓住《規劃》出臺帶來的政策機遇,先后承接一批訂單。在國際市場一片蕭條的形勢下,中船集團公司全年新接訂單316萬噸,好于年初預期。
中船重工積極適應船舶市場形勢,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在力保民船主業平穩發展的同時,強力推進其他裝備產業發展,調結構、保增長,努力實現持續發展。
中船集團總經理譚作鈞表示,在充分認識困難的同時,我們更要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心。如果應對得當,這場危機完全能夠轉變為我們實現“彎道超車”、早日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強國的絕佳契機。
(王彥彥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