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電子商務亟待突破瓶頸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育開始提速,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亟待突破信息化基礎設施、配套環境、人才供應等諸多方面的“瓶頸”。
據新華社2月24日報道,在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環境漸趨成熟、中國農業急需實質性突破小農與大市場矛盾的雙重背景下,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育開始提速。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亟待突破信息化基礎設施、配套環境、人才供應等諸多方面的“瓶頸”。
即使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電子商務仍顯示出發展優勢和潛力,市場環境趨于優化,行業結構主動進行了調整,電子支付工具不斷得到改善,網民對電子商務的認知和接受度也在加速提升。據相關統計,到09年下半年,中國網購用戶達到8788萬人,同比增加2459萬人,年增幅達38%以上。
在這個電子商務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也在加速發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網站已超過2000家,涉農網站超過6000家,但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西部地區農業網站數量較少。部分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已取得較好效益,初步形成了信息環境下的全國性市場或區域性市場,成為農產品供求、農業科技和農業貿易的活躍地帶。
據上海農產品電子商務專家占錦川介紹,近年來全國出現了一批有特色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2009年農業部在“一站通”和“網上展廳”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在中國農業信息網上建設了“中國農產品促銷平臺”,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區域性大宗農產品交易平臺也在發揮作用,山東壽光開通的中國蔬菜市場網利用信息化手段,為蔬菜生產、加工、儲運、出口商提供蔬菜中遠期交易、網上采購與拍賣、在線交流與洽談等電子商務服務。上海農信電子商務公司運營的“菜管家”優質農產品訂購平臺,通過平臺即可完成訂貨,用戶足不出戶即可得到配送到家的服務。
但從中國電子商務的總體情況來看,其發展還是面臨不小的挑戰,用戶對物流、售后等環節滿意度低,總體缺乏統一的物流配送市場;電子商務交易缺乏全面的法律規范;網絡誠信和安全體系有待加強。對于建立在更為傳統產業基礎上的農產品電子商務而言,其瓶頸制約就更是顯而易見了。
據占錦川等業內專家分析,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主要制約因素包括五個方面:一是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有待加強。由于政府財力物力有限,農業本身缺少投資的積極性,即使有條件開展農業電子商務的地區,農業網站所占的比例也極小。
二是農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有待提高。由于受文化程度的制約,相當多的農民沒有條件及時、直接地從網上獲取信息,也沒有能力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篩選,更沒有可能上網發布信息。
三是電子商務網站專業化水平較低。目前中國不少涉農網站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很多雷同之處,缺少專業水準和特色,更新周期長。相當一部分網站以信息撮合功能為主,支付等功能不完善。
四是農產品電子商務配套環境有待提升。農產品尤其是鮮活農產品在標準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行業內也無統一要求。農產品種類繁多、生產單位小,在保鮮、運輸、后續處理上較為困難,這使物流環節難度增大。
五是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供應不足。農業電子商務建設對人員素質的要求有其特殊性,需要一大批既精通網絡技術、又熟悉農業經濟運行規律的復合型人才。但長期以來中國對農業信息網絡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投入經費少,這方面人才十分缺乏。
農業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偉克等專家認為,電子商務平臺對農產品供應鏈的支持,從目前看是局部的,但從長遠看會帶來農產品產供銷模式的深刻變動。
專家提醒,在突破瓶頸的過程中,應把握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個性化、專業化、區域化、移動化等趨勢,提供高效的物流配送,形成深度的產業鏈合作。鮮活農產品物流量大,建立供應鏈的難度比絕大多數產業要高,但目前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也并不都是落后模式,有些已成熟化,完全應該成為全程式電子商務供應鏈建設的必備基礎。
據專家們展望,電子商務在中國農業領域的發展已是必然之勢。今后,在電子支付安全級別、電子商務誠信體系建設、電子商務法律體系建設等相關方面,農業電子商務的支撐環境將逐步規范和完善,新一代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將浮出水面。農產品標準化工作將進一步得到加強,使農產品更適合于電子商務的交易模式。此外,隨著智能手機用戶的增長,未來農產品移動電子商務交易將從預熱期轉向發展繁榮期。
(杜琰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