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債市11月17日盤前信息綜述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上證國債市場11月16日震蕩走高,現券漲跌互現。在連續下跌后,信用債避險功能開始顯現。可轉債普跌,表現強于正股。今日消息面對債市影響偏中性。財政部17日將招標發行280億元50年期國債,中標利率將高于二級市場估值,有望落在4.50%附近。
上證國債指數11月16日高開0.01點,其后基本呈現震蕩上行走勢,最終以全日次高點報收,全天共成交3.70億元,較15日成交4.35億元萎縮15%。上證所掛牌交易的131只國債中有10只上漲,1只持平,7只下跌。從盤面上看,成交國債漲跌互現,中長期品種受青睞。
信用債市場11月16日企穩反彈,高收益品種漲幅居前。上證企業債指數最高探至142.60點,最低探至142.44點,收盤報142.60點,上漲0.06點或0.04%。深證企業債指數最高探至128.69點,最低探至128.51點,收盤報128.63點,下跌0.01點或0.01%。公司債指數最高探至125.98點,最低探至125.89點,收盤報125.98點,上漲0.06點或0.05%。分離債指數最高探至125.07點,最低探至124.53點,收盤報125.03點,上漲0.20點或0.16%。
受滬深股市低開低走、個股普跌影響,兩市交易的11只可轉債11月16日多數走軟,其中有1只上漲、1只持平,9只下跌,且有8只跌幅超過1%,但表現優于正股。僅雙良轉債(110009)上漲0.27%,報128.70元。有色轉債領跌,銅陵轉債(126630)下跌9.35%,報150.48元,列跌幅首位;銅陵轉債(126630)下跌9.04%,報162.80元。
今日消息面對債市影響偏中性,國務院正擬定措施抑制價格過快上漲、央行關注價格上行壓力、商務部采取多項措施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美股三大指數跌幅逾1.5%等因素有利于債市表現,中國吸收外資連續15個月增長、上周新增A股開戶數創14個月新高等因素則令債市承壓。
財政部11月17日將招標發行280億元50年期固息國債,盡管上調準備金本周繳款,但銀行體系流動性仍偏寬松,且本次50年期超長債較適合保險類機構配置,市場應該有一定需求,但因通脹及后續政策收緊疑慮,新債中標利率依然會高于二級市場估值,有望落在4.50%附近。
總體來看,在未來物價上行壓力不減的情況下,本周即將于11月19日迎來一個加息敏感窗。通脹壓力令加息預期持續存在,市場觀望情緒升溫,債券市場投資環境已全面惡化,股債"蹺蹺板效應"將逐步趨弱,債市跌勢難改,建議投資者縮短久期、防范風險,不要輕易博反彈,倉位較重的投資者可擇機逢高減倉。投資者今日需密切關注新債招標結果及滬深股市表現,以尋求交投線索。預計債市11月17日繼續震蕩整理的可能性較大。
2010年11月17日基本面信息: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指出,市場供求和物價關系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高度重視。國務院正在擬定措施,抑制價格過快上漲。地方有關負責人要千方百計保持供貨渠道暢通,保證市場供應,加強監管,維護市場秩序。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6日在全球債務資本市場研討會上表示,當前價格上行壓力需引起關注,部分新興經濟體面臨一定的資本流入壓力。他還表示,要著力減少債券市場不必要的行政管制,復雜金融產品則不宜面向個人投資者。
商務部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實際使用外資76.63億美元,同比增長7.86%,這是自09年8月以來中國吸收外資連續15個月保持增長。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16日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除柴油等個別商品外,國內各主要商品的市場供應都是充足的,商務部下一步將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采取多項措施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中國對稀土的開采、生產和出口實施限制,核心目的是加強對環境和可用盡資源的保護。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16日公布數據顯示,11月第二周新增股票賬戶數達56.60萬戶,其中新增A股開戶數56.42萬戶,再度突破50萬關口,創下2009年8月以來的14個月新高。基金開戶數也突破10萬關口,創下年內新高。
9月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計8835億美元,依然名列各國首位,超過8月的8684億美元,環比增持151億美元。中國近三個月來連續增持美國債,8835億美元創下了今年4月以來新高。
由于投資者擔心中國可能會采取進一步措施控制通貨膨脹,加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近期出現了再次惡化的風險,16日紐約股市大跌,截至收盤,三大股指的跌幅均超過1.5%。國際油價16日全面下挫,紐約市場油價下跌2.52美元,收于每桶82.34美元。
財政部11月17日將發行280億元50年期固息國債,本期債券采用多種價格(混合式)招標方式,全部進行競爭性招標,不進行甲類成員追加投標。
國開行11月18日將發行200億元6個月期金融債,本期債券采用單一價格(荷蘭式)招標方式。發行人對本期債券保留增發權利。
(劉樹棟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