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貨幣政策收緊大勢已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1-17 09:32


自11月12日滬深兩市放量暴跌,滬指跌162.31點,跌幅5.16%創出14個月來最大跌幅,11月16日,兩市繼續延續暴跌走勢,資源股、權重股領跌,滬指一度刺穿年線。很顯然,在通脹由預期演化為明顯現實的同時,對于貨幣政策轉向的預期也在逐漸強化。可以說,收緊流動性,已經成為市場共識。

昨日,韓國央行啟動今年的第二次加息,將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至2.50%,這是繼澳大利亞、印度11月2日同時加息之后,又一新興市場啟動加息。盡管G20峰會使貨幣戰有所降溫,但新興市場的通脹壓力短期內根本無法緩解。在此大環境下,中國無法獨善其身。我國的通脹已經不是什么預期,而是真實的現實。理由之一,當前在食品供應并未出現明顯短缺的情況下,卻出現了明顯的價格上漲,邏輯上無法用供需矛盾予以解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11月上旬,全國36個大中城市18種主要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漲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漲62.4%。而不獨食品,非食品產品例如棉花、服裝等也出現價格普漲。

在通脹已經被人們切身感知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再如何顧左右而言他,再如何以詞語的多義性而讓市場一時難以確切洞悉其本意,庶幾也只能拿自己開心。滬深兩市連日的暴跌表明,市場已經從那些微言大義中嗅到了風聲轉變的跡象。

有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等多部委近期正在醞釀出臺“組合拳”以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甚至有可能采取限價等行政干預的方式。我們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僅存在,而且實施的可能性很大。福州已經采取蔬菜限價的行政干預手段,如若通脹用市場手段得不到有效控制,行政手段必定在一定范圍內行使。理由很簡單,之于當前的通脹,我國單方面難以解決。貨幣政策收緊,于當前有不得不收緊、不得不穩健的必然。


央行貨幣超發是否是導致通脹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正引起激烈爭議。但不可否認,即便計算方式尚需商榷,國內存在充裕的流動性,卻是不爭的事實。其中當然有輸入性的因素,但國內寬松的貨幣政策,與此就全然沒有關系?弗里德曼所言“通脹無論何時何地皆為貨幣現象”,除非能夠證明我國的通脹皆為國際上的量化寬松所致,否則,央行就有必要檢視自己的貨幣政策。

慮及經濟發展、熱錢套利以及單方面難以徹底控制通脹等因素,我國一直極為慎用加息等價格手段,而更多采取上調準備金率等數量工具。其中用心自然良苦。上個月央行加息0.25個百分點,象征意義明顯,實際作用不大。但這的確是一個信號,在內外交困的逼迫下,我國可能不得不由收緊流動性而走入加息通道。

多部委有可能以行政手段控制物價上漲,絕不僅僅反映通脹的壓力,其背后邏輯自然是由控制通脹而收緊流動性。滬深兩市連續暴跌,重災區皆為資源、地產等受益于通脹和流動性的板塊,市場已經以清晰的資金流動,反映了政策轉向的預期。

如果說上月的加息可為貨幣政策異動的風向標,那么11月12日、16日的股市暴跌,則再次指示了風自何來、所去何處。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