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經濟學人:全球化新趨勢 希望的重分配

鉅亨網編譯吳國仲 綜合外電 2010-12-17 14:05


「希望」是公共生活能見度最高的辭彙之一,凸顯正面思考的重要性 (信心水準決定消費者支出、企業投資意願)。過去 400 年來,西方人是樂觀主義的代名詞,但如今,希望卻出現「轉移」。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re) 調查,有 87% 中國人、50% 巴西人與 45% 印度人,相信他們國家正走在「對的方向」。相較之下,英國人只有 31%、美國人 30%、法國人 26%。

企業也有相同看法;投資新興市場、東進,似乎將變成21世紀的流行口號。

西方世界的悲觀主義持續增長,包括政治世界。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的兩年後,輸掉國會改選的民主黨十分沉悶;但共和黨也高興不起來──雷根時期的樂觀主義早已不復在。隨歐債危機而來的劇烈減支,導致歐洲各地接連爆發民眾抗議、甚至演變暴力衝突。

這種不對稱現象的成因,最立即的解釋就是經濟危機──不只撼動西方人對體制的信心,還擴大了成熟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成長差距。

西方世界的改變,比失業率、經濟成長遲緩等表面數據更深。過去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下一代會過得更好,但現在已不到半數。反映中階層工作的流失與學校教育缺陷,美國社會流動率已是富有國家中最低的。

歐洲夢與美國不同,但都期待更和平、富庶的未來。歐洲期盼更完整的歐盟 (消除國族主義)、更多社福國家 (提供照護)。但如今面對的,卻是歐元區可能分拆的命運。

不過新興世界的樂觀主義抬頭,卻也可能帶來風險──包括資產上漲過快的非理性繁榮,及西方國家的反彈。

除非已開發國家負起維護全球秩序的應有責任,否則歐美國家不免會想:捍衛公開市場,難道只為了富裕其它國家?

事實上,歐美國家已開始將機會視為轉機;固然,西方世界的全球宰制力減弱、下一代需更努力才能得到好工作,但新興國家的竄起,不啻能夠成為企業的新客戶與消費者,轉而創造新就業機會。

從許多角度看,不管西方或新興國家都沒有悲觀的理由。數以百萬人正擺脫貧窮、醫學進步、網路帶來前所未有的資訊可得性。人類史上,僅相對少數人能盼望未來過得更好,但現代大多數人卻可以。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