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眾專家熱議:IPO不審行不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本期出場嘉賓■西南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 張剛

■財經資深評論人 葉檀

■資深媒體人士 吉翔

■資深股民 股市黑客


■主持人:吳琳琳

據悉,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去年上任后不久在證監會一個內部場合,提出“驚天一問”:“IPO不審行不行?”日前,這個信息被透露出來之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市場的強烈關注,專家學者、散戶機構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支持的聲音有,反對的意見也有不少。一家網站針對此話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七成的網友支持新股發行不審或減少行政審批。

■IPO不審行不行?

主持人:IPO不審行不行?郭主席這個驚人發問成為本周微博上最“熱”的話題。這句發問之所以這么“火”,就是因為觸碰到資本市場最敏感的神經。各位對此怎么看?

張剛:不審,采取美國的注冊制嗎?那么,不妨回頭看看不久前美國渾水公司對中國概念股的獵殺。當然,這有美國金融機構的問題,中國公司自身包裝上市的問題也不能回避。不審,恐怕真要出現洗浴中心上市的情況了。現在只要股票發得出去,誰都會把股市當成唐僧肉,但目前的發行制度下只會是金融機構、企業獲利,投資者受損失。我國畢竟是以散戶為主的市場,和境外的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不同,散戶往往容易被短期利益所迷惑,只要炒新有機會獲利,就會積極參與,以至于出現“三高”,最終還有散戶買單。當然,目前的審核制度也的確需要改革。

主持人:言外之意,您也不完全贊同審核制?

張剛:我更贊成改良后符合國情的注冊制。

主持人:具體說說?

張剛:在新股審批權下放至交易所,采取注冊制的同時,要加以法規配套。比如加重發行公司、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的違規責任,尤其是對個人的處罰、刑罰力度,因違規導致投資者遭受損失,可通過法律途徑進行個人或集體追索賠償,充分保護股民的利益。上市首日即實施全流通,不給原始股股東高位定價的機會。加大機構網下配售比例,或一定比例的承銷商包銷。

■就算審也審不到位?

主持人:葉老師,您認為IPO不審行不行?

葉檀:IPO當然不應該審,也不必審,就算審也審不到位。

主持人:您怎么看因為目前我國投資者還不成熟,所以需要發審委把關的觀點?

葉檀:這理由很荒唐,一個輸了錢就要找發審部門理論的市場,投資者怎么能成熟得起來。有了發審委,相當于監管層為上市公司背書。投資者相信,經過發審委的把關,擬上市公司不可能造假,目前造假現象屢禁不止,投資者當然把矛盾的焦點對準監管部門,要其為自己的背書行為負責。這是一個悖論,表面上,是對投資者負責建發審制度,但發審制度的存在,使投資者不可能“斷奶”。

主持人:如果IPO不審核的話,市場造假者這么多,就是火眼金睛的孫悟空來了,也沒轍呀。

葉檀:造假者多,需要的不是發審委,而是嚴厲的監管懲罰舉措,和完善的民事賠償機制。如果銀廣夏退市,如果國聯水產退市,如果藍田將資產賠償給投資者,如果造假者被罰得傾家蕩產,還有人敢造假?嚴厲、公正的監管,勝過十個發審委。

主持人:那企業源源不斷上市,市場不就垮了嗎?

葉檀:請看看美國的借殼上市,那么多中概股借殼上市,投機者把美國投資者與監管者當成了冤大頭,自以為找到了圈錢的訣竅。經過此輪做空與嚴格的監管之后,還有多少中概股想在美國市場借殼上市?

我知道一家業績大有潛力的高科技企業,準備在美國上市,卻一直沒有上成,為什么?不是因為發審通不過,而是市場低迷估值過低,真正好的企業不缺資金,他們不打算在低迷的市場賤賣自己。好的企業必然有上市的成本與風險意識,只有不必花成本圈錢、信用不值錢的市場,擬上市公司才如過江之鯽。

總之,目前要建立的是嚴格的監管機制,嚴明的退市機制,以形成市場的明確預期,讓造假者先行知難而退。我不會天真到相信發審機制馬上會取消,但在創業板、新三板先行取消,將是穩妥的改革模式。

■審核要以信披為中心?

主持人:吉翔,你支持哪方觀點?

吉翔:中立方吧,我認為,長期看是應該不審,這個“審”是指實質性審核。

主持人:具體談談你的觀點。

吉翔:《證券法》中規定,“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設發行審核委員會,依法審核股票發行申請”,“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照法定條件負責核準股票發行申請”,這兩條規定,使得發審權的下放將成為“違法”之舉。

從境外市場看,美國證監會看起來是圍繞信披開展審核,但其機構設置和我國有很大區別。

美國證監會有幾百號人,分成15-20個組來進行審核,其中很多人員都是行業專家,他們充分理解企業的經營模式、盈利模式,可就信披提出真正對投資者有意義的問題,并要求企業反饋,或者“逼迫”企業為了上市而不得不完整準確地披露,或讓企業感受到成為公眾公司將受到的約束,因此知難而退。

而我國不僅僅是取消實質性審核,而是即便以信披為核心,目前審核工作也難以到位。證監會發行部只有大約20人負責首發審核,完全沒有能力覆蓋審核要件,而且大家也看到了,排隊企業這么多,靠發行部這些人很難有精力完成任務,關鍵就是審也意義不大。

所以,在現有條件下,證監會應該考慮的是,在法律沒有修訂之前,怎樣做好以信披為中心的發審工作。

此外,就投資者結構來看,中信證券2007年的一份研報顯示,美國新股90%是由機構購買的,而我國中小盤股80%上網發行,大盤股50%上網發行,散戶居多、“炒新”長期熱度不減的市場上,投資者是否真的是在研究公司風險和價值的基礎上進行新股決策的,大家心里都沒有把握。 所以,IPO審不審的問題,有一部分原因并不在審核工作本身,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證監會下一步有必要整合發行部、上市部、法律部和會計部的相關職能,全面地開展以信披為中心的審核。我國證監會現在的職能設置太全,人員則又分散在各個部門之中,不利于集中相關力量。

此外,新股詢價和承銷方式,應盡快地淡化行政約束,先把詢價和承銷方式放開,鼓勵市場做各種各樣的嘗試,讓投資者到市場中試水,由市場自主完成對公司價值的判斷。

股市黑客:真是大動干戈呀,這需要魄力。我建議應按行業劃分部門。

吉翔:對,要搞多種專業背景的審核。

圍繞信披審核,要盡快修訂完成首發辦法和再融資辦法,向市場明確,證監會審什么、不審什么,讓市場預期更清晰。

在公開審核流程和在審企業名單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透明度,盡快公布審核掌握的實質性條件,并實現收到招股書即預披露,讓社會各界對照招股書和證監會公開的實質條件,加強對發行人、中介機構乃至證監會發行部的監督。

股市黑客:吉翔說得非常好,與其媒體跑去熱議IPO不審行不行,不如思考一下,為了IPO可以不審,我們先要做哪些制度設計和改變?

主持人:有道理。

股市黑客:中國做企業,什么是成功的標準?上市!現在好像大家不是把企業做上百年或更長,而是有機會撈把更大的就跑。

主持人:管理層能做的只有監管,關鍵還是在于我們的上市公司,如果抱著這樣急功近利的心態,我們的企業家能走多遠?(北京青年報)

(曹文明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文章標籤



Empty